中庸的王国轩译注版

中庸的王国轩译注版

ID:9946878

大小:34.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5-16

中庸的王国轩译注版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中庸的王国轩译注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庸第一章题解:本章先讲天命,这里讲的命,不是指富贵、贫贱、寿夭等命定的内容,而是指个人的禀赋而言,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这就是含有道德内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有了常规,这就是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这就是教化。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到的自觉,谨慎地修养自己。个人修养特别提出了“中和”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中和”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出基本的解释。按照本

2、章的意思,就是不偏不倚,所以叫和。喜怒哀乐总是要发露出来的,但发出来要有节度,无过不及,这就叫“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整个社会大家都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很和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里讲的中和,实际就是中庸。前人说:“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言之则曰中庸。”大体不错。本章具有全篇纲要的性质,所谓”一篇之体要“。其下十章,大体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篇之义”。的确都是引孔子的话。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3、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1,天:指自然的天。命:赋予。朱熹《中庸章句》中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性:人性。2,率:遵循,按照。道:路,引申为规律法则。3,修:修明,节制。教:教化,包括、礼、乐、刑、政等。4,须臾:片刻5,不睹:看不见得地方6,不闻:听不到的事情。7,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

4、)同现,显现。乎:于。8,独:独处或独知时。9,中:不偏不倚的状态。10,中(读仲音)节:符合法度。11,和:和谐,不乖戾。12,达道:天下古今必由之路,也指普遍规律。13,致:达到。14,位:安于所处的位置。15,育:成长发育。译文:天赋与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得地方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慎畏惧的。越是隐秘的事情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时,更要谨慎

5、。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二章题解:本章提出了“时中”的概念。《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是对“中”解释的根据之一。但“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也就是说中是处于变动不居之中,这就需要随时处中,这就是“时中”。“时中”和“在中”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但都是中,只是有已发未发之别罢了。君子有此

6、德行,而又随时处中,戒慎恐惧,所以能体现中庸。小人不知修养,任意妄行,自然肆无忌惮,好走极端,和中庸相反。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不忌惮也。”注释: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它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3,时中:随时而处中。4,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朱皆从之。5,忌惮:顾忌和畏惧。译文:仲尼说:“君子能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合度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

7、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三章题解:正因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所以难以把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两端中寻找合度点,在动静中做到恰到好处,当然是很难得事。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注释:1,至:极至,顶点。2,鲜(读险音):少,不多。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最好的德行了吧!但人们很少能做到,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四章题解:行是实践,明是认知。贤与不肖是对立的两种现象,智者做得过头,愚者做得不足,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贤者与不肖者也如此。其根本在

8、于认识,就好比人们每天都在吃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出滋味一样,缺乏对道的真知。原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注释:1,道:指中庸之道2,知:同智。过:超过限度3,不肖者:不贤者4,味:滋味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