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26039
大小:6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15
《艾叶不是万能药 使用须谨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艾叶不是万能药使用须谨慎 经常收到一些咨询有关艾叶功效和使用问题的信息,虽然以前有写过一篇《艾叶小议》短文,但似乎不能答复网友提的一些跟艾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问题。故再次整理艾叶功效的一篇短文,对艾叶的功效和使用谈点个人看法。 一、艾叶是什么?艾叶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艾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
2、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生长路边、草地、荒野等,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艾叶在《诗经》中称为艾,《尔稚》名冰台,《别录》称医草,《埤雅》名灸草,《蕲艾传》为蕲艾,《补缺肘后方》为白艾,《医林纂要》称家艾,《本草求原》称甜艾。国家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凌一揆主编
3、)在147页对艾叶的描述为:“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产于我国中部各省。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晒干或者阴干,生用或炒炭用。若连枝割下,晒干捣绒,名艾绒,供作艾条。”《本草图经》云:“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五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陈久方可用。” 二、艾叶的功效:从南北朝以后,历代对艾叶的药用记载也越来越详细。陶弘景认为:“艾叶捣以灸百病(请注意使用方法,非内服,乃灸也。——司马咏春注),亦可止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谓:“艾叶
4、止崩血、安胎、止腹痛。苦酒(苦酒,今之陈醋也。——司马咏春注)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名医别录》谓:“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也是灸以治百病)。可做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朱震亨云:“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云:“艾叶,温中、逐冷、除湿。”且“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国家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凌一揆主编)把艾叶
5、归属于止血类中药,认为艾叶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出血之症(如妇女崩漏下血,衄血,咯血等);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以及带下病等;本品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将艾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用以烧灸,能使热气内注,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的作用。常用量3~10克。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叶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一些医家对艾叶的药性认为“生寒熟热”,如《名医别录》载:“艾,生寒熟热”。《唐本草》亦续其说。也有不少医家就此提出了质疑,如
6、《本草纲目》李时珍以多年用艾经验纠正了此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杂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灸……”至于艾叶是否有毒,也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些资料认为无毒,如《名医别录》,也有认为有毒的,如《本草图经》认为:“近世亦有单服艾叶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的记载,很明确提出了艾
7、叶有毒的说法。《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也认为艾叶“有小毒”。有关艾叶有毒性的记载,也见于其他资料。现代研究认为:艾叶含有挥发油成分:2-甲基丁醇、顺3-乙烯醛、1-辛烯-3-醇、4-松油烯醇、桃金娘醇、紫苏醇、樟脑、龙脑、甲基丁香油酚、橄榄烯等等,除了挥发油,艾叶还含有黄酮类、萜类、桉叶烷类以及豆甾醇、油酸乙酯、苯亚甲基丁二酸等等成分。 三、艾叶的临床运用:1、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以及暴泻久痢,可单味煎服,或与温中健脾之干姜、党参、白术等药同用。《卫生易简方》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2、下焦虚寒
8、,月经不调,经行少腹冷痛及宫寒不孕,与香附、肉桂、当归等配伍。3、冲任虚寒之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下血,与阿胶、炮姜等同用。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者,可与当归、续断、白术、桑寄生等药补肾温经,止血安胎。4、中焦虚寒之吐血,配伍炮姜、侧柏叶。如果与凉血止血之鲜生地、鲜侧柏叶,可用于血热吐血及衄血。炒炭研末外掺,可治外伤出血。5、临产寒甚,胎衣不下,或者老人脐腹冷痛,亦可炒热外熨。6、艾叶制成艾条等,体表穴位烧灸,可治寒性痛证。常灸足三里,可以提高免疫力。7、阴疽疮疡,湿疹癣癞。煎汤熏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