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下册3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1—时间60分钟满分100)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总分60)1.有关八大行星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转方向都相同B.自转方向都相同C.公转方向都不同D.自转方向都不同2.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是A.光球——日冕——色球B.色球——光球——日冕C.日冕——色球——光球D.光球——色球——日冕3.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下列国家建造太阳能电站,从自然条件考虑最为优越的是()A、瑞典B、德国C.、马来西亚D、埃及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
2、的示意图,回答5~6题。5、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甲地的时间为()A、8时B、9时C、15时D、16时6、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的时间为()A、15时B、9时C、3时D、12时7、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来源于()www.k@s@5源#网A、莫霍界面上部B、古登堡界面下部C、上地幔上部D、地核内部8、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感觉到()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动B、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摇晃C、只有上下颠动D、只有左右摇晃9、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A、季风环流B、热力环流C、大气环流D、三圈环流
3、10、下列有关风带的画法,正确的是()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题。11、该天气系统是()A、暖锋B、冷锋C、气旋D、反气旋12、m地的风向是()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13、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A、m,n两地都晴B、m,n两地都有雨C、m地有雨,n地睛D、m地晴,n地有雨看下图回答题14、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哪种天气系统控制()A、aB、bC、cD、d15、台风“鲇鱼”登陆福建沿海,造成很大的损失,“鲇鱼”属于()A、aB、bC、cD、d16、下列人类活动与当今世界气候变化趋
4、势联系最为密切的是()A、修建水库B、潮汐发电C、砍伐雨林D、城市绿化17、图中①~④中,正确反映河流枯水期水体补给关系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看图回答题。18、图中温度最低和最高分别是()A、BDB、BEC、CDD、AE19、若此图表示太平洋海区,则乙的洋流名称是()A、秘鲁寒流B、日本暖流C、本格拉寒流D、加利福尼亚寒流列海区中,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是()A.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B.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www.k@s@5@u.comC.夏季北印度洋海区D.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21、下列不属于应对全球变暖的措
5、施是()A、多使用清洁能源B、防止森林火灾C、人工降雨D、植树种草22、世界四大渔场中,与其他三个在成因上不相同的是()A、纽芬兰渔场B、北海渔场C、北海道渔场D、秘鲁渔场23、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是()A、进行人工将雨B、开采地下水C、跨流域调水D、修建大型水库24、下列城市气候湿润,但供水紧张的是()A、西安B、武汉C、香港D、包头25、读下图,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26、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常形成山岭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D、向斜谷
6、地常形成裂谷、陡崖27、东非裂谷带地质构造属于()A、向斜B、背斜C、褶皱山D、断层23.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D.降水增多,大陆冰川面积扩大24.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铝土矿B.耕地C.森林D.水能25.有关后工业化阶段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B.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影响加强C.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将逐渐缩小D.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二.综合分析题(共4题,每空1分,总分40)31、
7、(1)该天气系统的气压状态是:中心气压______(高或低)于四周,处在______半球。受该天气系统的控制,天气状况是______(阴天或晴天),锋面出现在低压中心的______位置。(2)ABCD四处中哪些位置容易出现阴雨天气?分析原因。(原因各2分)3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问题。123465图中1-6分别表示水循环过程的六个环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循环对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8、?(要求:至少写两点,共4分)33、看下列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1)下图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地质构造,C属于____________山,形成原因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