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06531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15
《推广现浇空心楼盖, 发展节约型混凝土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推广现浇空心楼盖发展节约型混凝土结构徐有邻冯大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国情,森林资缺乏,难以发展木结构;为保护耕地,粘土砖砌体结构也受到限制;钢结构正在推广,但造价、耐久性、防火等问题决定其难以普及;混凝土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作为我国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但是混凝土结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建筑业发展带来钢材、水泥及其它资源大量消耗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紧迫,也给我们的建筑市场带来了潜在着的严重隐患。近年来能源价格的暴涨己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了影响,。即使象砂子这样的地方材料也日趋紧张。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砂源日
2、渐枯竭,已出现“不得己采用机制的人造砂替代;沿海某些地区被迫使用海砂搅拌混凝土。无序开发海砂,将引起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以数倍于发达国家的投入和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的。如果在发展初期,这些代价是难以避免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猛醒的时候了。我国经济(包括建筑业)的巨大隐患不能轻视,那就是: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破坏!难以为继! 二、发展节约型混凝土结构 面临严峻的形势,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作出重大调整。由依靠高消耗大投入的粗放型,转变为控制投入和消耗,提高效率的节约型。作为结构工作者,我们不能随意挥霍祖先留下的遗
3、产,不能无限制地透支应留给后代的资源。提高结构材料的利用效率,发展节约型的结构是必然的方向。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重大举措。今后我国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应适应形势的变化,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节约措施: (1) 提高结构材料的强度和综合性能; (2) 发展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3) 优化结构形式,推广空心结构; (4) 扩大预制构件和叠合结构的工程应用; (5) 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开发利用约束混凝士的潜力; (6) 加强对已有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改造、利用; (7)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倡使用期的全成本
4、核算; (8) 倡导精心设计,鼓励采用新技术,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9) 提倡精心施工,推广清水混凝土结构和钢筋的专业加工配送,减少材料耗费; (10) 建筑废料及再生混凝土的利用。 三、空心楼盖的意义 混凝士楼盖是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不仅混凝土结构,而且在砌体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中通常都用作直接承受使用荷载的水平构件。其在混凝土消耗量以及结构自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采用底部平整圆孔截面或箱型截面的空心楼盖节省了天花吊项,对减少混凝土用量效果明显,而且还减轻结构自重,缓解了地震作用。空心截面还改善了楼盖的保温、隔热、阻声性能。同时由于部分消解了
5、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的体积收缩及水化热,比实心混凝土楼盖引起温度一收缩裂缝的可能性也减少了。因此,目前在我国推广空心楼盖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1) 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厚度相对较大,混凝土消耗量大幅度增加,结构自重加大。由此加大了地震作用。 (2) 钢筋用量增加,造价上扬。当跨度增大或采用配筋控制裂缝时更为突出。 (3) 现浇楼盖跨度一般不超过7m,荷载也有限,承载能力不大,难以满足近代建筑楼盖大跨、重载、可灵活分割,以适应多变使用功能的要求。 (4) 使用状态下裂缝难以避免,结构刚度因此降低,残余裂缝及变形难以消除。 (5) 对温差、收缩、沉降
6、等作用敏感。间接裂缝普遍,造成观感不良及渗漏等使用功能的缺陷。由此而引起用户的强烈反应,投诉和纠纷成倍增长,影响建筑业的发展。 (6) 现场施工量大,施工速度慢,湿作业增加,不利于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四、现浇混凝土楼盖的改进 为克服现浇混凝土楼盖的缺陷,近年工程界在以下方面作出了努力: (1) 从设计、施工、建材方面采取措施控制裂缝。建材方面主要集中于混凝土收缩的研究及外加剂、膨胀剂及掺合料的应用。施工方面着力于控制振捣、养护工艺以及施工缝、后浇带等防裂措施。设计方面则探讨伸缩缝间距、增加构造配筋以限制间接裂缝。这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至今仍未解决有效控制
7、裂缝的方法。 (2) 发展预应力楼板。预应力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跨度、承载力及裂缝控制问题。加大跨度和承载力并控制裂缝。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由于其会增加一部分楼盖造价,且要求专业施工,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3) 改进为半预制半现浇的装配一叠合式楼盖。采用预应力和已完成收缩的预制构件是控制裂缝的有效手段。利用预制预应力板采取加强整体性的有效构造措施,成为装配整体式及叠合式楼盖。其具有现浇结构整体性强的优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