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02299
大小:68.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5-14
《大庆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庆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499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16〕4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前言《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的规划范围涉及我省的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核心区以上述城市中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的区域为主,统筹区域其他地区发展。30国家把哈长城市群定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北方开放重要门户、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和
2、绿色生态城市群,提出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我省列入规划的城市群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规划》的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对当前结构性、资源性、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大庆来说,积极融入城市群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对于大庆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推进《规划》落实,要坚持以下原则:——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强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
3、化市校合作、地企融合,打造创新共同体,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以落实好《规划》中涉及大庆的重大项目和事项为牵动,统筹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各项重点任务,实现市域内的城乡协调发展、与周边城市间的区域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群。——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松原等城市间的市际协作,建
4、立城市群重大项目、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促进特色化、差异化、一体化发展。30——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城镇化,健全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增加人民福祉。二、主要任务《规划》明确了城市群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双创’发展取得积极成果,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对接互联,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流域生态保护取得
5、积极成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初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型城市群”。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在谋划好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突出了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大庆实际,着重实施以下八大战略任务,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合作,寻求发展新动能和新路径,加快推进大庆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大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人口集聚发展。30
6、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优先发展和强化中心城区、扶持发展县(区)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域中心城镇为枢纽,以主要交通走廊为纽带的“一区、四轴、四中心”总体空间布局。一区,即大庆中心城区,承担全市社会、经济、文化、交通、金融等城市主要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内各级城镇发展。四轴,即“哈—大—齐”一级发展轴,以此加强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的区域分工合作;林肇公路—明沈公路(大庆段)沿线、萨大路—大肇路沿线、让通铁路(大庆段)沿线为二级发展轴,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四中心,即市辖四县的县城所在地泰康镇、林甸镇、肇州镇、肇源镇,通过促进县域经济活动和人
7、口向县城集聚,加强县城与市区的物流、资金、人员、信息联系,有效推动城镇体系更加合理、有序发展。(市规划局牵头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2、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空间管控,完善重点区域规划设计,科学、有序指导城市开发建设,促进产城融合。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文教体育、医疗、商业网点等民生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合理控制居住用地比例,增加停车场、绿地等公用设施总量,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民工融入城市等城镇化进程,为百姓营造优美、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增强人口承载集聚能力。(市国土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