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

课程评价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

ID:9894023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4

课程评价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_第1页
课程评价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_第2页
课程评价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_第3页
课程评价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_第4页
资源描述:

《课程评价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评价: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钟启泉日本教育评价研究的趋势  钟启泉: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您知道,我国教育部正在推进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研究,亟待回答,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程评价的研究。这次我们能否围绕日本课程评价的话题来展开?我想先请您就日本教育评价研究的现状作一概述。浅沼茂:好的,近年来教育评价的研究所强调的是“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的重点转移。当然,一些研究人员和一线的教师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在强调“质性评价”的重要性了。不过,不能说这种评价方法已经确立起来。可以说,“质性评价”的研究成了一个瓶颈

2、,尚未取得突破。反之,“量化评价”尽管不完善,但可以说越来越走向精致化。钟启泉:日本的“成就度评价”相当普及,它作为一种“量化评价”的方法似乎受到特别重视。浅沼茂:是这样。这是日本“量化评价”的一个动向,其适例就是日本京都府展开的“成就度评价”。它是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保障学力、保障成长”为口号展开的。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力水准,而“评价”则是支撑学力水准的重要因素。也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系列,借以保障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借助教学单元进程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把后续学程分为“矫正性学程”与“发展性学程”,视

3、学生的学习成就度细致地准备学习的轨道。这对于课程的改进是密切相关的。不过,这件工作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未必能够广泛普及。这种评价过分依赖于量的侧面而忽略了质的侧面,因此未必能够实现“掌握学习”理论的主旨。例如,“矫正学程”应当视学生学习困难的种类准备形形色色的学习轨道,但需要作出包括质性评价在内的大量的精力,最终只能提供一、二种学习轨道而已。日本教育评价的第二个动向是,摆脱传统的书面测验中心的评价方法,依据多样的方法展开多元的评价。在学习测验之类的评价中我们只能片面地看到学生的能力与成就度,但在这种方法中采用了另外一些方法,诸如撰写论文、表演实技、制作工业品等等

4、,多侧面地把握学生的进步。确实,这是值得推广的评价方法。例如,既可以作出“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也可以作出“过程”的评价、“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评价等等。但这并不是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同“量化评价”密切相关。例如,“教学中的态度与话语”历来是作为质性评价来处置的,由于用某种标准加以量化,在评价中只关注符合某种标准的言行。其实,诸如把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一一记录,然后加以量化的做法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应当回避的。但是,目前相当多的教育学家和一线的教师片面地批判“量化评价”,大声疾呼“质性评价”。然而问题的关键恐怕在于如何适当地应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求得两者之间

5、的适当的均衡。第三个动向是“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推广,这是同“质性评价”密切相关的。在现代评价理论中倡导“真实评价”,这种评价强调,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的活动、作品、笔记、设计等等第一手的资料,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果。这些资料被收集在文件夹里,谓制“卷宗”。借助第一手资料作出的评价,其可靠度应当说是很高的,不过,要求得更好的效果,就得同时进行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由于“自我评价”或是“相互评价”都是一种“教育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费时费力,而且教师们担心所得资料的可靠性,这些主客观因素阻碍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普及。日

6、本课程评价的要素钟启泉:确实,在这些阻碍因素中隐含着一个如何看待“评价”的问题,亦即,不管在日本或是中国,实际上往往把“评价”混同于“评定”。许多教师认为,所谓“评价”无非就是给学生评分,搞“排行榜”,用来甄别、选拔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客观性测验”问题极多。记得日本教育学者续有恒是严格区分了教育评价中的“评价”与“评定”的,而这种区分在今天依然极其重要。他认为“评价”是处于“目标追求活动-评价-调整”的循环往复中对于活动者自身活动的一种反馈;而“评定”则是第三者作出的客观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基于能力、素材之类的相对优劣的比较判断。也就是说,“评价”原本就是“自我评价”,是用

7、于调整、改进自身活动而收集反馈信息的一种活动。因此,评价的对象囊括了从目标设定到成果归纳的所有阶段的活动全过程的信息收集活动。这种反馈信息必须有助于自身活动整体的改进。而“评定”从原则上说是“他人评价”,是第三者针对某人活动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且同其他学生相比作出比较判断加以客观地排序的活动,同调整、改进学生的活动无关。这样看来,同“课程研究”相关的重要的评价活动不是“评定”,而应当是“评价”。那么,课程与评价两者之间究竟处于怎样一种关系呢?浅沼茂:对于教师说来,“评价”的对象牵涉自己所有的教育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