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董丹虹课程实施是指把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关注的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课程改革的程度及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通常人们认为课程实施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起”或“动员”阶段;第二阶段是最初使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1]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课程采用阶段,即作出使用某项课程计划的决定。然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项设计者认为比较成功的课程计划在付诸实践时,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其原因,发现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新的课程计划并没有真正完全地被实施,换句话说,新的课程计划实施的程度并不理想。国外
2、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个课程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成12种具体的行为,然后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发现,只有方案的16%被实施。[2]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同时课程实施也是检验课程方案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经过课程实施,才能验证课程方案的优劣,并在付诸实践的过程及时调整、修订方案,使之不断臻于完善,走向常规化或制度化。一、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把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归纳为“忠实或精确实施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道出了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关系。“忠实或精确
3、实施取向”过分依赖课程计划,忽视了具体的教育情境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过于机械化,没有认识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知识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师真正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不利于课程方案的真正实施。“课程创生取向”,是一种理想的蓝图,对于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状况而言,完成由“忠实或精确实施取向”到“课程创生取向”的飞跃,即使经过培训,普遍达到这一境界是很难的。“相互适应取向”是一种值得采用的课程价值观,它集前两者之优势,比较实际、能够把握,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课程变革与实施的“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体现了这种课程价值观念,认为课程变革的动因是课程专家、校长、
4、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如果把三者构成一个连续体,应图示如下:计划的课程修改的课程创生的课程忠实或精确实施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介于“忠实或精确实施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之间,兼容了二者的因素,课程实施既有一定的课程计划可循,便于操作,又注重师生“人格的建构”,符合新时期社会生活、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时,应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考虑在“相互适应”时,应偏向于“忠实或精确实施”,还是应偏向于“课程创生”,但是,“课程创生取向”毕竟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应逐渐由“相互适应取向”向“课程创
5、生取向”过渡。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从窄义的角度来看,课程实施过程主要决定于二类因素,一类是人的因素:学校对新的课程计划的采用;教师对新的课程计划的领会及在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对新课程的响应。另一类因素是物的因素: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所需的设备、场地等。(一)人的因素1、学校的采用学校对一项课程方案的接受性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以及进行积极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让老师理解、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新的课程理念,使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走向常规化。学校领导的创新意识越浓厚,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越
6、深刻,对课程改革的需求越迫切,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对于思想保守的学校领导来说,很难实施课程改革。另外,学校领导对课程实施价值观念的选择也很重要,它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影响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学校领导必须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一个处理日常事务的管家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教师的领会与实践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传统的思维与观念是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对一项课程计划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解,对其中所体现的课程价值观念的领会,并在实践中把它们体现出来,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对课程改革计划的参与程度越大,则他们
7、对这项计划的理解和领会程度就越深,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在新的课程方案中体现着一定的课程观念和教育目标,不同的课程观念决定了不同的课程模式,课程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必须要领会这种课程观念与目标,在其指导下进行工作,在课程的实施中自觉地运用与这种课程观念、目标和课程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学法的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3、学生的响应学生的理解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学生在课程的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课程计划的参与程度越大,对课程改革内容的需求越强烈,对新课程的融合度越大,则课程实施的程
8、度越大。一项新的课程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对新课程的积极响应,并内化成他们自己的内容,才能使课程的实施收到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