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885373
大小:3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3
《中国哲学论文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作者简介】王天根,安徽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安徽 合肥 )【内容提要】建国以来,严复研究在意识形态及海峡两岸现实需求的感应下,学人参照历史,将现实的影子照在严复的身上,比照严复在晚清社会将西方学者的思想理念投影到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中。历史与现实的反衬在思想史研究上特别有魅力。鉴于此,解读严复译著,1直是思想史、学术史的热点、难点。史华兹的宏观探究与黄克武对严译《群己权界论》的个案探讨实际上是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两者的重叠与分歧反映了研究者的现实感、学术时空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对严复译著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制约及促动的内在联系。研究者
2、与文本解读的距离昭示的学术得失值得反思。【摘要题】史学与史家【关键词】严复/思想研究/史华兹/黄克武/路径【正文】严复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同时代的梁启超有着中肯的评价,“时独有侯官严复,先后译赫胥黎《天演论》、斯密亚当《原富》、弥尔约翰《名学》、《群己权界论》、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肄言》等数种,皆名著也。虽半属旧籍,去时势颇远,然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者,复其首也。”(P98)鉴于此,研究严复1直是学术史、思想史的热点,国内外已发表研究严复的论文不下千篇,侧重严复思想及评传的就有10多部。本文拟就美国哈佛大学的本杰明·史华兹、台
3、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黄克武关于严复思想的学术专著略作评述,试图从不同时代、作者所处的特定学术环境及各自学术个性色彩来揭示其对严复思想研究产生的影响及其昭示的学术得失,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商讨意见。 1、史华兹、黄克武对严复思想的研究 (1)史华兹对严复译著的宏观探究。本杰明·史华兹是当代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著名教授。他的专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在196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在欧美汉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几次再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大陆学者很晚才对这部作品有所注意。(注:直到1977年第2期
4、《历史研究》刊载的李泽厚《论严复》1文中才对史华兹的著作有所提及。)此处笔者使用BenjaminSchwartz的英文原著进行研究。史华兹认为严复在近代中国宣布了1个让人震惊的基本命题:西方强大的根本源泉(也即造成中西如此的不同)不仅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而且在于中西方对现实的视角是如此的不同,这就决定必须在思想领域里探寻中国近代的屈辱。经过1系列具体探讨之后,史华兹提出:“追根溯源,我们发现严复的所有认识与观点,都和斯宾塞理论体系的分枝密切相联:1元论性质、类似泛神论的自然主义;把宇宙视作永不会枯竭的力与能量源泉,这种力与能量总是蕴含在复杂多变的事物结构之中;经过斯宾塞阐
5、释的达尔文机械进化论;对社会功能作生物学的类比;对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带着斯宾塞式的灵感。”(p96)在史华兹看来,严复视角独特之处缘于“严复通过英国来看斯宾塞,通过斯宾塞来看英国”(P96)。正是通过斯宾塞的著作以及在英国留学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后者),严复认识到:英国人的生活彰显了西方式的“公心”(p70)。“西方的奇迹(特别是英国)在于其促动自我利益的建构方面的能力,以及释放个人的能量且把这些能量汇聚起来以达到集体的目的。”(p70)该书第1章简析严复思想产生的时代及社会背景。第2章讲
6、述严复从小就曾受过系统的儒学教育,后来因为谋生的需要被迫放弃科举致仕的人生道路,考入马江学堂,进而负笈英伦,回国后任职北洋水师学堂,后升为总办。着重论述这1期间严复的社会经历、由传统的儒学熏陶到接受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心路历程。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的话语表达方式及思想理念明显的分野。1895~1898年严复撰写了1系列文章,诸如《论世之亟》(注:史华兹译成OntheSpeedofworldChange,笔者认为此翻译不甚妥当,严复文章的本义是要论述:世界急骤变化;中国社会急需变革。)、《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史华兹专辟第3章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
7、面对此进行阐述。第4章至第7章从严复8部译著中选取《天演论》等6部作个案分析。第7章着重写严复对道家学术的反思。针对以往的研究成果,史华兹在《晚些时候的严复》1章中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来揭示近代思想史上严复的形象及其代表意义。1.史华兹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严复思想嬗变的学理及现实根源。中国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的思想氛围及这种思想氛围与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交织成的社会网络之间相互促动及制约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富强&rdq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