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845455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2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之地势,丰富多彩之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的地图中。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等高线知识。从而具备了较系统的基础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地形,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奠定基础。2、课时处理:2课时第1课:等高线地形图第2课:分层设色地形
2、图、五种地形区、地形剖面图。本节教材内容简略,可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这样安排有利于把问题充分解决课堂上,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留足空间。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底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态。(2)过程与方法: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三图,学生绘制等高线。先有感性认识,后整体参与活动体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再分析、比
3、较、归纳获取理性认识,符合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植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五种山地形态的关系。(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断崖、鞍部等。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5、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6、课前准备1、教师:课件①中国地形图,②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③自制教具(用红薯雕成的有两座山峰的山地模型),④素描图与等高线形态示意,⑤课堂练习(地
4、形图的判读)。2、学生:①用红薯雕成的有两座山峰的山地模型,②小刀、细铁丝、铅笔、两张白纸。二、学情分析: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三、说教法(三个创新)1、“海拔和相对高度”。创新之处:在原图上增加水深200米的丙处,结合学生已学的数学有理数知识,讲解负海拔。这样就弥补了教材对海拔不完整的交代,又呼应了等深线概念。最后提问:为什么西藏人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4
5、438米,而我们却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8848.14米?体现了”学有用之地理知识”的理念,突兀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等高线。创新之处:绘完等高线后重叠成山地模型。用小刀削出一个断崖(经过两个断面,两个断面就是两条等高线),再绘制一张有断崖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样直观展现断崖处的等高线形态,更好的理解断崖处等高线的形态特征。3、山谷与山脊、创新之处;手势移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由低向高处移动可形成山谷(向数字大的凸出);再由高向低处移动,可形成山脊,(向数字小的凸出)四、说学法读图分析,动手绘制等高线,对照山地模
6、型和五种山地地形形态,比照素描图与相应的等高线形态,比较和归纳“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的特征,问题探究,讲练结合等。这些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又是自我破解难点的方法。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课件1中国地形图,中国有最高的青藏高原,又有最低的吐鲁番盆地-150米,如何把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势、多样的地貌地势表现在这张地形图中呢?。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新课海拔和相对高度(1)学生读图(课件2原图中增加水深200米的丙处)(2)教师讲解概念:乙处海拔,甲对于乙处的相对高度,丙处的负海拔。(水深)(3)问题①甲处
7、的海拔为米;②甲相对于丙处的相对高度为米;③为什么西藏人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4438米,而我们却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8848.14米。等高线(1)读图并绘制等高线:再绘制一张有断崖的等高线。(2)问题探究: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稀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是识别地势高低(看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3)等高线上判读五种山地形态,比较和归纳出五种等高线形态的特征,尤其是“山谷和山脊”。三、课堂练习课件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四、小结与作业本课的知识点:P18练习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