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

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

ID:9842138

大小:23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12

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_第1页
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_第2页
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_第3页
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_第4页
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竹简外在形式引发的研究――中国独特的竹文化·之二一,关注竹简形制数据笔者原来是学工程技术的,在文化历史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应用能力都比文史专业的学人零乱而且薄弱。但是,对汉字的热爱以及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使笔者参加探讨。在学习和讨论古代文字与文字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时,笔者注意到了竹简的外形尺寸数据,并着重从竹简的宽度与厚度数据着手。笔者所收集的数据远不完全,但已能说明问题,具体数据如下表:简牍名字出土数量,枚长度cm宽度cm厚度cm单简字数纬编数目数据出处撰写人云梦睡虎地11号墓,秦简,115523.1~27.80.5~0.83中华秦文化

2、辞典P567西北大学出版社郭淑珍云梦6号墓,秦简15028.5~.70.13中华秦文化辞典P567郭淑珍云梦4号墓,秦木牍223.43.7.25中华秦文化辞典P569田静江陵杨家山135号墓,秦简7522.90.60.1中华秦文化辞典P569郭淑珍天水放马滩1号墓,秦简46023~27.5.6~.725~403中华秦文化辞典P569田静青川50号墓,秦木牍①1463.50.5中华秦文化辞典P570郭淑珍田静青川50号墓,秦木牍②1462.50.4中华秦文化辞典P570郭淑珍田静长沙走马楼三国时代,简牍:大木简.4~1中国文物报1979-01-0

3、5(记不确)长沙走马楼,尺牍.6~.9中国文物报1979-01-05(记不确)长沙走马楼,竹简0.2中国文物报1979-01-05(记不确)上博楚简120022.8~57.20.60.1~0.14《楚竹书<周易>研究》,前言P4由于笔者收集资料的条件限制,目前只收集到上表里一些简牍的尺寸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在古代加工竹料和木材的简陋工具条件下,加工出0.1~0.2cm厚的竹简比较容易办到;而要加工出0.1~0.2cm厚的木简,则很困难,即使采用今天较古代先进的木工刨,要刨成0.1cm厚的木片,那几乎是粗刨花的厚度了,粗刨花易脆而碎,无

4、实用性。相反,假设如果能刨出0.05cm厚度以下的刨花,这种极薄的木片脆性反而会降低一些(木质纤维可以顺外力弯曲了,从木工刨子排出的刨花成为了螺旋卷状。)今天的人能体会到,薄的刨花片虽然可以弯曲,比起薄的竹篾来仍然容易破裂,不宜用作书写后长期保存的载体。在今天的手工工具条件下,也不易制造出整齐划一的这种极薄刨花片来编连成书,遑论在古代简陋的工具条件下。竹材纤维和木材纤维的性质不一样。笔者从加工制造技术的角度分析,竹纤维平直整齐,远古时代即便使用石头刀或者青铜刀,都能较方便地把竹子砍倒,截成筒,再剖成竹片,再剖分成薄竹篾式的竹简(厚度0.1cm左

5、右)。比竹简出现时代还要早的,是各种竹编的生产劳动器具和生活用具。正是竹具加工的工艺技术使得先民能比较方便地制造出竹简来。然而,木料的加工就没有竹材方便容易。因为木材的纤维很少有象竹纤维那样平直整齐,弯曲而纽转的木纤维不可能象剖竹篾那样来获得0.1~0.2cm厚0.6-0.8cm宽的木简片,所以木简的厚度至少在0.4cm,宽度也大;于是木简的重量显然比竹简笨重,还不好加工获得。基于同样的技术因素,中国先民吃饭的用具,也是竹材比木料容易获得一双平直整齐的“饭攲”(《说文》语),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最显著的民族习俗之一;而“筷”字或“箸”字或“筯”字

6、等表示吃饭食具“饭敧”11的汉字,都带着竹子头的字形表记。基于这样的工程技术分析,笔者认为,凡是居住环境里有竹子生长的地方,中国先民们都会优先采用竹简来记录文字。竹简与中国的文字存在着很深的关系,并对纸前文字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是作这种讨论的尝试。二、竹与中国古代的信息表达和记录方式2.1竹简是中国最早的文书记录载体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形态,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甲骨文绝大多数属于卜辞性质,仅有极少数为占卜以外的记事性质,因此,有学者把甲骨文卜辞称作“与神祗的对话”[1]。但是,文字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除了与

7、神祗对话交流之外,大量的是人与人的对话交流,用文字记录和传承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知识。甲骨卜辞所未能记录下来的殷代国家的政令、典章制度、贝货税赋,必然还要用另外的、较甲骨更普通更易得而且更易干书写的载体材料来作文字记录,只不过另外的载体埋在地下易腐烂,不可能象甲骨那样遗存至今。在甲骨文里出现了“册”字,其字形就象编连在一起的竹简,这显示殷代除用甲骨来承记文字外,确实也用简来作文字的载体;《尚书.多士》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可证。“典”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捧着册(录760,后上21.3)。对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书形态的探讨,还可以考虑这样

8、一个问题——先周时代教育儿童识字的教科书、习字的材料,是怎么样的形态?显然,教科书一类应用书籍不会是用现在所能见到的甲骨文书或彝器铭文书等特殊形式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