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会计诚信问题及治理(论文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会计诚信问题及治理论文摘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作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其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本文认为,如果单从影响会计诚信的每一因素出发来研究各因素本身对会计诚信的影响,很难从中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会计诚信缺失就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应在分析了各因素对会计诚信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问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会计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现状,对策绪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诚信是社会主义和
2、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要重视诚信建设。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和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反映国民经济运转和企业运行情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会计诚信危机频现,会计水分、会计诚信、会计腐败时有所闻。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润滑剂,会计诚信的缺失给社会各界的利益及社会道德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我国本不完善的信用体系雪上加霜。社会呼吁会计诚信,亟须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尽快消除会计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把我们的社会变成诚信社会、和谐社会。本文将从会计诚信的定义、会计诚信的缺乏原因、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和治理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会计诚信的定义11“会计诚信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
3、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本身相偏离,且这种偏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或者超过了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使其利益受到危害。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会计信息差错和会计诚信缺失两种。会计信息差错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致使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事实之间有所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①当事人无弄虚作假的主观愿望;②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较明显;③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利益或其它利益;④差错的纠正较顺利。据调查,一些
4、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如著名的银广厦财务造假案中,银广厦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共7.45亿元;财政部2006年度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测结果更令人吃惊:被调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33.4%[1]。面对会计诚信严重缺失的现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进行了探讨,从现有
5、的文献看,对会计诚信的定义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得到会计界的广泛认同。其一是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11课题组的定义:会计诚信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会计服务[1]。其二是由杨雄胜教授首先提出的: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2]。对于以上的定义,笔者认为,有些方面值得考量。一是我们缺乏衡量会计准则是否有效的必要尺度,会计准则作为执业规范和标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否有效都存在疑义,那么会计诚信从何谈起?但这往往超出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能力
6、。二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的素质问题,如果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没有得到财务信息或是他们没有正确使用它,那么财务信息的提供就不能完全防止使用者监督职能的失败,这有利于界定各方责任,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会计诚信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会计诚信是指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能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会计信息公信力具有直接影响的会计人员、公司经理层,以及能施加影响的董事会、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CPA)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即诚实、守信、不偏不倚依据公认会计准则来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加强内部约束。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
7、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将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进而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害市场经济秩序。11导致税利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企业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结果总是将原本属于国家或集体或企业的资产据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如某些企业在会计报表上虚增支出,多列费用,少列收入,隐瞒利润,以逃避税收;而某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经营者通过不实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