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_红山_良渚_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李伯谦(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在大约距今5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古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并波及河北省北部,晚期,中国大陆各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均先后而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最为发生了重大变化。红山文化的坛、庙、冢,良渚集中。红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000~5000文化的高大祭坛、贵族坟山和去年刚发现的面年间,当地早于它的是兴隆洼文化,晚于它的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小河沿文化。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原先不被学术界注意的仰韶文化也因河南灵辽宁省考古工作
2、者对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的调[2]宝西坡大型建筑基址和大型墓葬的发现而令查和在东山咀、牛河梁等遗址的发掘,是红山人刮目相看。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在考古学界广为传颂的也正处在激烈的新旧转型当中,文明化进程发坛、庙、冢等重要遗迹都是在这次调查和随之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当时变是普遍的、激进行的发掘中发现的。据牛河梁遗址发掘简报烈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变化的形式、内和郭大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3]容和侧重点又是有所差别的。比较这些差别,红山文化坛庙冢》的介绍,在牛河梁地区已发分析这些差别,笔者感到这决非表面上的不现20多处遗址点,其中
3、有编号的16个地点中同,而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涉及文明化进13个都是积石冢,经过发掘的有3个地点,即程中不同模式的问题。以下仅以红山文化、第二、三、五地点。每一地点积石冢数量不等,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情况作第二地点在中心祭坛(牛2Z3)两侧,西边分布些比较,谈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学界同仁批评有1、2号两冢,东边分布有4、5号两冢。圆坛正指正。北一片积石,扰动较大,性质难辨,但可看出是另一独立单元。每冢内墓葬数量不一致,1号冢一红山、良渚、仰韶墓葬随葬玉器在东西轴线上发现2座并列的大型石棺墓,东的基本情况和实例西轴线以南为4排共约20余座中、小石棺墓红山文化因1
4、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群,再往南还有零散墓葬分布;2号冢在正中心[1]治区赤峰红山后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内蒙部位有一座大型石椁石棺墓,遭严重盗扰,大472009年·第3期48■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除2件陶器和串挂饰及管、珠等饰品,出有与宗墓葬34座,其中最大的M27为带生土二层台教祭祀活动仪规有关的玉琮4、璧41、冠状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约长5、宽314米,1、半圆形冠饰4、三叉形冠饰1、柱状器12,另墓室位于正中,宽约017米,其底部上距墓葬开有军权、王权象征意义的带端饰玉钺1及石钺口约115米,墓室东部通连一近圆角方形的脚24;反山墓地南排大墓之一的M
5、12出有玉璧、坑,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奇怪的是墓室中未琮、半圆形冠饰、三叉形冠饰、琮形管、坠饰、带见任何随葬器物,仅在脚坑内发现大口缸、簋榫卯杖端饰、由管穿缀而成的串挂饰及玉、石形器、釜灶、壶、钵、杯等9件陶器;M29距离钺等;瑶山祭坛南排大墓M9除随葬陶器4、石M27大约6米,亦为带生土二层台的竖穴土坑钺1、嵌玉漆器1,以及由玉管、珠、锥形器组成墓,墓口约长4、宽313米,墓室宽约019米,底的串挂饰,主要有玉冠状器、三叉形冠状器、带部上距墓葬开口约1185米,墓室东部也有一脚盖柱形器、琮、小琮等,这些玉器上多有繁简不坑与之相连,随葬陶器6件,1件钵倒扣在胸部一的“神人
6、面”雕刻纹;瑶山祭坛北排大墓M11上方填土中,其余5件均置于脚坑内,墓主人男[23]除陶器及玉管、珠、锥形器组成的串挂饰,主要性,和M27一样,也无玉、石器等随葬。伴有有玉冠状饰、带盖柱形器、璜、圆牌饰、镯形器、玉器者,墓葬规模较之略小,属于中型或中型手柄等,玉器上也多有“神人面”雕刻花纹;福偏大墓葬,2005年发掘的22座墓,有6座除陶泉山M9除2件陶器及玉管、珠、坠、镶嵌玉粒器外,尚随葬有玉器,M6、M8、M9各1件,M17等装饰品,主要有玉璧4、琮1、琮形镯2、琮形有2件,M22为玉钺、环各1件,M11是一未成管2、玉柱形管2、锥形器4、杖端饰1、钺1及石年的小孩墓
7、,竟有玉钺3件。这些墓葬亦多带生[24]钺5、斧4;寺墩M3除陶质的簋、豆、壶、盘各1,土二层台和脚坑,形制与大型墓一致。玉管、珠等装饰品,主要有玉璧25、琮33、镯4、二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类型镯形器1、锥形器2及钺(简报原称斧)3,以及石钺4、锛4、刀1、厨刀1。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仰韶文化因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并型,均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虽然[21]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仰韶文化它们基本都处在距今5500~4500年这一范围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西、内,但正如上述材料所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