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ID:9814237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10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_第1页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_第2页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_第3页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_第4页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近年来,历史材料解析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所占分值较大,可以说无题不材料。许多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感到力不从心,这就使学生难以考出好成绩,这就成为初三历史教师面临的难题。中考冲刺阶段要进行专项训练,做好这类题型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备战、决胜中考。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第一.“读”:先读材料。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要读懂、读透。有的材料比较直白,有的则不太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对材料必须耐心而细致,甚至是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为解题和联系课本的依据,从而为

2、正确解题做好必要的准备。 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①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定位材料内容,明确答题方向,接着读材料。要读懂材料,可用以下方法:粗读,找核心内容;细读,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带着设问重点读,提取有效信息,放弃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把握命题的考查方向。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A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B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

3、下应读三遍:1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2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3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第二.“找”:它是解答的关键。“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①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

4、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②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③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

5、,说白了就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第三.“答”:解答的落点。要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同时还要做到①)注意答好第一问②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

6、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③注意设问分值。分值大,回答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简省一点④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⑤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⑥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 案例:【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试题】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7、—李鸿章   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郐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2007年《复兴之路》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