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

ID:9800542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0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_第1页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_第2页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_第3页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_第4页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出生于天津。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47年获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研究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60年代,作为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研究的领导者之一,研究固液型火箭发动机,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速理论;70年代,从事化学激光的研究,

2、取得了多项成果;80年代以来,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化学激光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和突破性的工作。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1月入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一、成长经历1928年2月23日,张存浩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山东无棣,早年留学美国。母亲龙文瑗系云南哈尼族人。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

3、学副校长。姑母张锦于23岁时获得美伊利诺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张存浩在2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很快席卷华北,张存浩这时正在天津读小学,母亲龙文瑗不愿自己的儿子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毅然将只有九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母带到后方抚养。从1937年起,傅鹰和张锦夫妇将张存浩带在自己身边,极尽教育启蒙之责,直至他成年。少年的张存浩更是自幼好学,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养成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风,以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格。张存浩在抗战早期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随姑父姑母辗转于重庆和福建,于1938年考入重庆南开中学

4、学习,1940年转入福建长汀中学。1943年,15岁的张存浩由高二肄业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1947~1948年在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1948年赴美留学,先入爱阿华州大学化学系,后又转到密西根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在R.R.怀特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酸性树酯相中的催化酯化反应研究。1950年8月获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6月,美国悍然入侵朝鲜,从中美关系发展看,他料定美国会很快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致使他的科学报国梦遭到延误。虽然张存浩的姑母曾坚持要求他在美国念完博士再回国,但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他立即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多家单位给

5、予丰厚待遇的工作机会,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回国之后,张存浩暂居北京。当时,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的奠基人张大煜先生经常来北京,到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延揽人才。有一次,张大煜先生在管理处遇见了张存浩。他非常渴望张存浩能到大连工作,当即邀请他到大连分所参观。张存浩当夜便跟随张大煜先生乘火车到大连。张存浩在大连分所看到了很多当时国际上都是十分精良的先进仪器设备,是做科研的好地方,于是决定谢绝了北京大学等京区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聘请,于1951年春,告别了抚养他的姑父姑母和家人,只身一人来到大连,开始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的征

6、程。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成就(一)20世纪50年代:开展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究张存浩刚进所时,被分配到合成燃料研究室工作。当时,中国只在玉门有很小的油田,石油资源十分匮乏,加上西方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石油紧缺的形势十分严峻。为解决国家急需,他接受了张大煜所长交下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这也是当时全世界的热门课题,美、英、德、前苏联都正在花大力气从事这项研究。从煤经过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过去用的是稀少昂贵,且催化效率很低的钴催化剂。美英等国正在研究的铁催化剂又具有积碳严重、催化剂寿命短等严重缺点。张存浩和楼南泉、王善鋆、陶愉生、汪骥等很在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

7、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并解决了流化床传热与返混等难题,取得了“小试”和“中试”的成功。每立方米水煤气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显著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160克),在产品分布、催化剂寿命等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成果在1956年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二)20世纪60年代:开展火箭推进剂的研制20世纪5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迅速发展前沿技术,张存浩迅速转向火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