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

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

ID:9800231

大小:1.3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5-10

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_第1页
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_第2页
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_第3页
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_第4页
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前言在医疗设备迅猛发展的今天,CT机也日益普及。CT装置是由X线发生器、计算机系统、检查床、自动控制部分等组成,是一种价格昂贵、技术先进、使用广泛的大型医疗设备,在各级医疗部门的疾病检查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的情况看,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只会简单的操作,一旦发生故障只能联系厂家专业人员,不能及时解决,这严重影响医院的日常工作和效益。充分发挥设备潜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就是一种无形的效益,对于任何一种大型医疗设备,精心地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处理解决故障是提高运行效率和减少故障率的重要保证。要克服只使用不维护的倾向,防止因小失大,造成不可挽

2、回的损失,也要改变一遇故障就找厂家人员的费时费事费财的现象,努力提高医院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故对CT的日常维护项目和常见故障深入研究,撰写此文,为提高CT的运行效率和医院的效益,献出一己之力。由于CT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不同型号的情况各不相同,加之撰写经验和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点批评,共同进步。摘要本论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CT设备的发展历程、分类及成像原理;第二部分对CT设备的图像特点、基本结构作了简要阐述;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CT的日常维护,第四部分系统地分析了CT的常见故障的种类、原因和特点,并介绍了查找CT故障的基本依据和常

3、用方法;第五部分就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做了举例分析。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系统,详略适当,把握主题,同时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愿该文对CT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故障分析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关键词CT设备;维护保养;故障分析;目录⒈概论1⒈⒈CT的成像原理1⒈⒉发展简史2⒈⒊螺旋CT5⒉CT设备7⒉⒈CT图像7⒉⒉CT基本结构8⒊CT的日常维护10⒊⒈使用操作10⒊⒈⒈使用原则10⒊⒈⒉操作规程10⒊⒉维护保养11⒊⒉⒈日常维护11⒊⒉⒉定期保养13⒋常见故障分析14⒋⒈CT故障分类、来源及特点14⒋⒈⒈.操作不当引起的人为故障14⒋⒈⒉.环境因素导致的故障14⒋⒈⒊CT自身硬件损坏

4、产主的故障15⒋⒉查找CT故障的基本依据和常用方法15⒋⒉⒈基本依据15⒋⒉⒉无错误提示的判断方法16⒋⒉⒊常用方法16⒌.部分维修举例17⒈概论⒈⒈CT的成像原理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由探测器接收被该层面部分吸收的剩余X线,探测器将接收到的各方向不同强度的X线信号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数转换器转变为数字信号,传送到计算机的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将采集的各方向的数字信息经运算处理,得出扫描层面各点的数字(扫描所得信息经过计算而获得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排列成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储于硬盘或光盘中,再经数/20模转换器将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化为由黑

5、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块。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最后调节窗宽、窗位,经显示器或照相机输出,用于临床诊断⒈⒉发展简史1917年,豪斯菲尔德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用于头部扫描的CT。同年10月4日豪斯菲尔德与英国的阿特金逊-莫利医院的神经放射学家安普鲁斯共同完成了临床实验,成功检验了第一例病例患者,取得了极为满意的诊断效果。当时,每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需要20分钟左右,后来,借助微处理器是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减少到4.5分钟。1972年4月,豪斯菲尔德和安普鲁斯在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年会上宣读了关于CT成功应用后的第一篇论文,宣告了CT的正式诞生。CT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

6、上的又一里程碑,是20世纪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1974年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工程师兰德利研制设计出第一台全身CT,扩大了CT的检查范围。此后,CT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现了SCT、UFCT、MSCT等。据扫描方式不同,CT的发展可大致分五代,但发展到SCT以后,就不在以“代”来描述了。(一)第一代CTX线球管为固定阳极,发射X线为直线笔形束,一个探测器,采用直线和旋转扫描相结合,即直线扫描后,旋转1度,再行直线扫描,旋转180°完成一层面扫描,扫描时间3~6分钟。矩阵象素256×256或320×320。仅用于颅脑检查。(二)第二代CT与

7、第一代无质的区别,仅由小角度(3°~30°)扇形X线束替代了直线笔形束,探测器增至几十个,扫描时间缩至10秒到1.5分钟,矩阵象素与第一代CT机相同,可用于颅脑和腹部。20(三)第三代CTX三线球管为旋转阳极。发射X线为扇形束,角度较大达30°~45°度,探测器多达几百个,只做旋转扫描,扫描时间为2.4~10秒,矩阵象素除256×256和320×320外,还有512×512。适用全身各部位。(四)第四代CT与第三代无质的区别,探测器多达1000余个,固定安装在扫描机架四周,仅X线球管绕患者旋转,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至1~5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