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

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

ID:9764422

大小:7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8

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_第1页
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_第2页
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_第3页
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_第4页
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蕺山气论之二重解读关于刘蕺山的形上思想,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蕺山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有学者认为其哲学仍是性体或心体一元论。还有学者,看到蕺山有时似是以气为本体,有时似又把心、独体看作本体,因而认为蕺山有二元论倾向。本文认为,这些意见分歧主要是因为未能确切把握“气”范畴在蕺山哲学中的两重意义而引起的。在蕺山哲学中,“气”须作二重解读:或指宇宙生成论上的质料,或直指形上理体,不能简单化地一概而论。一、生生之气和氤氲之气“气”在蕺山哲学中是一极重要且关键的范畴。但是,蕺山并没有对其所说的“

2、气”作明确分疏。今天我们研读其二阴阳的形上、形下义在蕺山哲学中,“阴阳”也可有“形上”、“形下”二重解读,此正可与“气”之两重解读相呼应、相印证。(一)就生生之气而言的阴阳和就氤氲之气而言的阴阳阴阳通常指气而言。由于蕺山哲学中有生生之气和氤氲之气之分,相应地阴阳也有形上、形下二义。关于阴阳是形而上者,蕺山有明确的说明:“陆子所言阴阳已是形而上者,此语至当不易。”[xxvi]关于形下的阴阳,蕺山虽未明确说明,但从其言论中可明显地看出。蕺山说阴阳是形而上者,是因为他将阴阳用以表示生生之气的寂感、通复。阴阳是形

3、上,实际上是阴阳所指的生生之气是形上,而非说阴阳这一概念是形上。蕺山说:曷为天下易?曰:心。心生而已矣。心生而为阳,生生为阴,生生不已为四端,为万善。始于几微,究于广大,出入无垠,超然独存,不与众缘伍,为凡圣统宗。以建天地,天地是仪。以类万物,万物是宥。其斯以为天下极。[xxvii]蕺山解“生生之谓易”说:易即仁,仁乃生生。生生之谓心。[xxviii]解“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如此生生不已,而一阴一阳之妙真有莫测其所在者,是以谓之神。神一道也,道一易也,易一心也,心一性也,性一善也。[xxix]心、道、

4、易、仁都是对本体的不同说法。本体生生不息、神感神应表现为阴阳。此“表现”不是说形上之道在形下之气上的“表现”,而是道体自身无所间隔地直接呈现其自身。阴阳就是“神”,“神”即是道体自身。蕺山将阴阳与“四端”并论,说其“超然独存,不与众缘伍”,形上之义更为明显。因阴阳是形上者,所以蕺山说:盈天地间只此阴阳之理,即是吾心之撰。偏触偏灵,全触全灵。[xxx]说“阴阳之理”等于说“生生之理”,意为“阴阳这个理”、“生生这个理”,而非“所以阴阳之理”、“阴阳之上的理”。说“阴阳之理”、“生生之理”也等于说“动静之

5、理”。“动静”应理解为一复合词,表示理体是活动的生生之理。其实理体无所谓动或静,以动静言理体,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动静”。蕺山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者,天理之所以妙合而无间也。[xxxi]只此动静之理,分言之是阴阳,合言之是太极,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分即合是太极,非分非合是无极,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xxxii]就理体有寂然不动、贞一不二之性而言,可说其为阴之静;就理体同时有感而遂通、妙用不息之性而言,可说其为阳之动。因而“分言之是阴阳”。阴阳只是分别地说,实质上阴阳是一体的两面,本身是一体,所以

6、“合言之是太极”。“分”、“合”只是言说上的方便,理体自身并无分合。因而,不能理解为理体剖判为二为阴阳,归并一起为太极。由于分、合只是言说上的方便,说分说合所指之实同是一个理体,所以说“即分即合是太极”。由于分、合是一,则又无所谓分、合,所以说“非分非合是无极”。既然阴阳只是理体的分别说,其本身即是理体,则自然是形而上者。蕺山还将阴阳用作“中和”的同义语,阴阳形上之义由之益明。他说:盖止一喜怒哀乐,而自其所存者而言谓之中,如四时之有中气,所谓阳不亢阴不涸是也。自其所发者而言谓之和,如四时之有和气,所谓冬

7、无愆阳,夏无伏阴是也。由中达和,故谓之大本达道。只是一时事,所谓动静一源,显微无间者也。中为天下之大本,即隐即见,即微即显;和为天下之达道,即见即隐,即显即微,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而独之情状于此为最真。盖曰独虽不离中和,而实不依于中和,即太极不离阴阳,而实不依于阴阳也。中,阳之动也;和,阴之静也。[xxxiii]可见,中和即是喜怒哀乐“四气”(在蕺山哲学中义同不息之独体)的显微、隐见。存发、动静皆非时位中事。中为阳之动,和为阴之静,则阴阳也是指独体自体的隐见、显微,义同于前面“分言之是阴阳,合言之

8、是太极”之说。学者可能会问:蕺山说“独不离中和,而实不依于中和,即太极不离阴阳,而实不依于阴阳”,不是将独与中和、太极与阴阳分开了吗?这样岂能说阴阳是形上?应该承认,蕺山如此措词的确易引人作如此理会。但质诸上下文、参以其他言论并据义理仔细分析,蕺山之意并非如此。独是本体,中和是大本达道,也不能不是本体,两者只能是一。对此蕺山也有明确的说法:“问中便是独体否?曰:然。一独耳,指其体谓之中,指其用谓之和。”[xxx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