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

ID:9763818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8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_第1页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_第2页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_第3页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夫务多种,而耕暵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故尔他主张“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贾思勰引述当时流行的农谚“顷不比亩善”,说明“多恶不如少善”的道理(《齐民要术·种谷第三》)。这显然是从坚持精耕细作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与“人口压力”无涉。三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都曾存在过,但直到战国时期,它才脱离了农村公社的脐带、成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小农经济。这也是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步形成的时期[4]。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前者与地主经济长期并存,数量相当可观,后者

2、则构成地主经济的重要基础。无论佃农或自耕农,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之西欧中世纪的农奴,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和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这种状况有利于实行精耕细作,并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各地广泛流传的农谚记录了农民的智慧和创造,而中国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农书归根到底也是农民经验的总结。不过,精耕细作最初的出现在地主制经济形成以前,因此,追根溯源,不是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体制导致精耕细作的产生,相反,是精耕细作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地主制经济的形成。精耕细作以“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三才”理论把农业生产看作农业对象(“稼”)、农业环境(“天”和“地”)和作为

3、农业主体的“人”相互联系的动的整体。它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不但要求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及其变化来确定不同的种植制度和生产内容,而且把精细的管理贯彻到从耕种到收获、保藏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西欧中世纪比较呆板的种植制度和比较粗放的管理迥然不同。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的生产主动性的劳动者,成为精耕细作农业的内在要求;精耕细作需要有一种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西周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随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公田劳役制变得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民纷

4、纷以怠工、逃亡等方式抵制公田劳役,以致出现了公田“維莠骄骄”、“維莠桀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从西周末到春秋初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相继用租亩制取代公田劳役制。税亩制的实行使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得以加强。春秋中期以后铁农具的逐步普及强化了这种趋势,演出了赋税制度改革的一幕幕活剧。终于导致了战国初年井田制的瓦解和独立自耕农的普遍出现。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制是在井田制瓦解小农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农的分化产生了最初的庶民地主;它构成了地主阶级的基础。庶民地主产生以后,可能采取、而且实际上采取的经营方式或剥削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奴隶,二是使用雇工,三

5、是使用佃农,即采取租佃制经营方式。在剧烈分化中破产的农民的出路主要也是三:或卖身为奴,或当雇工,或当佃农。战国以后,奴隶制的成分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春秋以前主要是俘虏奴隶,春秋战国以后随着旧的共同体的瓦解,债务奴隶迅速发展起来,罪犯奴隶也有不少数量),奴隶问题一度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奴隶制始终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一度也比较普遍,但同样没有发展为主导的生产关系。租佃制的实行开始时尽管并不显山露水,但却是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已经明显地占了优势。这是为什么?重要原因之一是使用奴隶和雇工都难以适应精耕细作农业的

6、要求。在精耕细作已经出现的条件下,农业上使用奴隶,生产效率低,监督费用高,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主人的皮鞭下劳动的奴隶是不可能精耕细作的。驱使雇工种地,监督也有困难,且不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采取分租的形式,使农业劳动者有独立经济,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才适应精耕细作农业的要求,有利于发展生产,从而也有利于保证主人的收益,也是农民比较愿意接受的。《吕氏春秋·审分》说:“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是讲庶民地主利用雇工耕种的两种劳动组织形式利弊的比较:“公作”是集体耕作,大呼隆,可以偷奸耍滑,故“迟”;“分地”把地分

7、开包干,各人劳动成果一目了然,故“无所匿迟也”。这种经验的发展,必然导致租佃制的产生和推广[5]。精耕细作对劳动者耕作意愿和主动精神的要求,是租佃关系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获得发展,并最终战胜其他方式取得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许倬云先生曾指出“精耕农业排斥奴隶制而适合租佃制”,“虽然中国有奴隶制度,但因为中国选择亲缘性组织,所以奴隶制度很容易转变为符合精耕细作的型态”。这个意见是值得重视的。汉代奴隶数量虽然不少,但能证明其从事大田劳动者实在寥寥;有的虽有奴隶之名,实际上却变了。如西汉末年樊宏“课役僮隶”,既言“课役”,已是对“僮隶”采取封建性的剥削方

8、式了。明清时代,农业上的雇佣劳动,尤其是较大规模的雇佣劳动发展不起来,自耕农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佃农的经济独立性获得加强,在我看来,都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