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经济转轨探析的论文摘要:对中国转轨经济进程作一总体考察,通过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渐进式的经济转轨与前苏联和东欧多数国家激进式的经济转轨在二战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比较,以期立足与实际情况分析和探讨为什么我国要选择经济转轨、选择什么样的转轨方式以及如何减小经济制度改革带来的摩擦成本等问题。 关键词:转轨经济;渐进式;激进式;摩擦成本 1选择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原因 在1978年以前,由于以下因素:(1)当时实现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2)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3)当时公有制建立时,劳动者的利益关系还没有明晰化,劳动者之间的私人
2、利益暂时还被共同利益所掩盖,企业也不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我国形成了在生产上实行强制的指令性计划;在分配上实行严格的工资控制;在消费上实行全方位的票证制度;在流通中实行全面的价格管制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具体模式如图1。 这样一种计划经济带来了这样的结果:(1)预先计划的资源配置决策由于不具备资本论中所论述的计划经济所需要具备的“完全信息假定”和“单一利益主体假定”二个前提条件,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就不可避免产生供求不平衡和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的状况;(2)国家与企业关系扭曲:一方面,国家捆住企业,企业无动力,另一方面,国家保护企业,企业无压力;(3)经济管理体
3、制自上而下,条块分割,职能重叠,政出多门;(4)企业经济效益低,缺少自主创新。.从具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从1953-1957年的9.2%下降到了1958-1978年的5.4%。同时家庭部门的收入在1977年也下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的极低水平。 究其根源,如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所论述,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最普遍的经济特征是短缺,形成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各类摩擦,导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是软预算约束。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为基础的,而我
4、国当时的情况就是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停滞,陷入困境,就突出的反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生产力发挥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的计划所不能做到的。商品经济离不开市场,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所以我国要把经济搞上去,必须进行经济转轨,实行市场经济。 2渐进式与激进式转轨的选择 首先,我国的经济转轨存在较大制度鸿沟。从不同的西方市场
5、经济体制比较来看,其共同点是存在一个由私有财产制度、市场调节制度和自由企业制度共同构成的三维结构。苏联和东欧国家之所以选择激进方式进行转轨,是因为除了它们在解放前原本就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基础设施,居民也有从事市场活动的传统和习惯外,在建国不久,这些原有的基础和传统还没有被破坏、铲除。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市场经济,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鸿沟比较窄。然而我国的状况是资产阶级的萌芽还没生根发芽就被扼杀,缺乏市场经济基础设施,居民传统和习惯大多还停留于封建残余或者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状态之中,国营企业处以绝对统治地位。若要以激进的方式进行制度变迁,必然
6、会因为巨大的制度鸿沟,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冲击,造成极高的改革成本。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理应选择渐进式改革。 其次,我国的经济转轨缺乏经济基础。决定转轨方式的因素除了制度基础外,还必须将经济基础考虑在内。1987年在我国转轨的开始阶段,人均gdp仅为381美元,比起俄罗斯1990年开始转轨时的人均gdp2456美元在整体经济基础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像部分东欧国家在实行经济转轨时,获得了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的外部援助。这样的援助足以缓解因经济转轨可能带来的剧烈震荡和破坏。如19世纪50年代初的前南斯拉夫之所以采取激进式的转轨能够成功,除原本的制度基础与居民传
7、统外,更为重要的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据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3年1月共获得各种援助约54.6亿美元,其中美国的援助占60%,约35亿美元。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前南斯拉夫1950年开始激进式的经济转轨以后给的。1961年,前南斯拉夫从西方国家获得的援款总计多达4.93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南联邦预算收入的67.6%。与此情况相类似的还有原民主德国、波兰和捷克等国家。 3我国转轨中的两类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渐进式的转轨是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虽然可以较长时间的去逐步适应,但它将经历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还将经受双重体制并
8、存带来的冲撞、磨擦的消极影响。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