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42084
大小:64.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5-07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三)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在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改革而自我完善,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经济条件。封建国家的赋役制度,长期以来,田赋除了征收粮食之外,还有绢、布、丝、棉等实物之征。不论自然条件如何,迫使农民都得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这对农民的生产无疑是一种干扰。到明代中叶,封建国家取消了征收丝棉及其织品,田赋除保留漕粮仍征实物之外,其余一律征银。封建国家徭役的征调无时和繁杂,更严重干扰自耕农的生产。从汉代的赋役并重,经过不断改革,到唐代两税法的重赋轻役,到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地,最后完成了役并入赋。这些
2、变革都扩大了自耕农的耕作自由。从农民的另一部分佃农来说,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私属”、“佃客”之类,“皆注家籍”,隶属于封建地主,具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迄于唐宋,他们才逐渐取得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并获得自择田主和迁徙的自由。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支配地位的实物地租,同劳役地租相比,佃农本来有较大的经营独立性。但在分成租制之下,佃农除土地外,还要依赖地主提供部分生产资料,以至生活资料,导致地主干预和指挥生产。到清代前期,随着分成租制向定额租制转化,从此“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佃农是“偿租而外,与已业无异”
3、,“勤则倍收,产户不得过而问焉”[1]。这也都扩大了佃农的耕作自由。中国封建社会自北魏以来,长期实行计口授田的制度。农民请授的田地,一部分归国家所有,不允许买卖,农民死后还要归还国家。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即不实行计口授田的制度,不禁止土地买卖,就解决了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权不完全的问题。清代前期,在押租制流行之后,佃农可以自由地有偿转让自己的佃权。在永佃制发展以后,土地所有权同耕作权进一步分离,佃农有权将自己享有的耕作权和部分土地所有权出租、典押和买卖这都反映了农民个体私有制的发展。自耕农有自己的土地,没有地租剥削,经济条件比佃农优越,生产资
4、料一般都比较完备。唐宋间,许多佃农除了租种地主土地之外,还要依靠地主提供其他生产资料以至生活资料,有所谓“贷其种食,赁其田庐”。到清代前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佃农自有经济扩大,完全意义的佃农,即自有耕畜、种子、口粮、房屋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佃农,大量增加。定额租制的发展,就是这种佃农增多的反映。中国封建经济制度上述这些改革,都在封建制度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扩大了农民的经营独立性,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又加以农民自有经济日渐充实,这都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商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环境最重要的变化是人口迅速增加。在乾隆一朝的六十年间,人口
5、翻了一番。这给农民经济带来了一些重要影响。首先是耕地规模缩小。中国多子分析遗产的制度,本来就会造成田产的不断分割,而人口的大量增加,更会加强这种趋势。一些原来耕地比较充裕、农民占田较多的地区,自耕农拥有的田地大大减少了。其转折点大都在乾隆中叶。如湖北的荆州地区,“昔也地广民稀、治产之家,耕三余一。仓箱既盈,输赋税而赡日用,罔不克享有生之乐”,到嘉庆道光以后,“今也不然,生齿日繁,而丘垅分析,且远方就食侨寓于兹者皆置田业。田则如故也,而家各数亩矣。虽终岁勤动,饔餮尚亏”[2]。又如浙江慈溪县,乾隆后期,已是“慈邑有田之家,或一二亩、或三四亩,自赡不暇”[
6、3]。四川省明末清初的战乱,破坏严重,雍正乾隆间因从外省大量移民,荒芜的土地才逐渐垦辟,上述趋势因此出现得较晚一些。但也同样给这个清代最重要的粮食产区造成了严重影响。有人说,“雍乾以后,生齿日繁,文化亦隆。大姓中有人口千余者,财产则非所重。在咸同以前,上户无千亩田者。同光以来,大族之人数数分产,贫者亦众”[4]。在一定地区,与当地耕作条件相适应,一个农户依靠家内劳动力所能耕种的土地,大体是一定的。由于人口剧增,耕地不足,农民的耕地大都达不到这种适度规模。许多自耕农的耕地面积甚至还少于佃农。如以江南地区为例,这里是“一夫耕不过十亩”。在乾隆嘉庆间,“佃农
7、工本大者不能过二十亩,为上户。能十二三亩者为中户,但能四五亩者为下户”[5]。到道光以后,“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以上者称上农,家饶给矣。次仅五六亩,或三数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子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6]。农民的耕地既被一再分割,经营规模缩小,就只能从发展商品性生产上找出路。许多农民不得不腾出部分耕地来种植经济收益较多的经济作物,来支付家用,以至换取部分口粮,有些农民不得不用更多的以至全部耕地来种植粮食,以自给口粮,而另谋兼业,手工业也就成为他们维持生存的天然出路。其次,由于耕地
8、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加,粮食供求关系就会日趋紧张。乾隆以后,大量农民涌向闽浙赣皖山区、湘鄂西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