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

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

ID:9738059

大小:5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7

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_第1页
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_第2页
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_第3页
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_第4页
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论文关键词:康德 荀子 德福统一论文摘要:康德的德福统一论源于时传统德性论的继承和时幸福论伦理思想的批判,有着充分的抽象性与宗教性特征。荀子的德福统一论则墓于改善社会伦理秋序的现实需求,总体上具有现实性、工具性特点。谭嗣同认为“中国两千年之学,均荀学也”。荀子是继孔孟之后中国最为重要的儒学大师,其伦理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伦理文化的影响巨大。而康德是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举足轻重。两者伦理思想中均有德性与幸福统一的思想,虽有较大歧异,但对其进行比较,既可以深化我们对二者伦理思想的认识,也可以略窥中西方伦理学在致思原

2、则与路径等方面的差别。  一、苟子的德福统一思想在荀子所处的时代,诸侯混战,动荡难安。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现实政治需要,必须招揽大量文士以满足治国与攻伐的智谋要求,在此情况下,诸子及其学说就有了足够广阔的社会舞台。而“随着过去单纯的明确的秩序的崩溃,随着过去宗族共同体的逐渐瓦解,随着血缘解体后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社会秩序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当时的诸子百家基本上是以社会秩序的重建为理论构建的目的和基础。譬如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思想、墨家的“兼爱”与“非攻”、孔孟的仁政与德治等等,均是围绕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秩序建设来设计理论框架的。而荀子则为先秦诸子学说

3、的集大成者,兼采百家之长,以儒学为根基,以“礼”为核心建构了一套博杂而开放的哲学与伦理学体系。荀子的德福统一思想就来自于重建和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定与和谐的思考之中。严格说来,荀子并没有提出过道德与幸福统一的概念,但从其礼治思想与义利观中,我们可看出他的这一伦理内涵。荀子的德性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义”的宣扬和追求之中。何谓“义,’?《释名》说:“义,宜也。’,《中庸》也讲:“义者,宜也。”“义”强调的是一切事物都合于事理,要求适中合宜。“义”也是“礼”的根据,如《左传》中就有“礼以行义”、“义以出礼”的说法。冯友兰先生则认为:“礼之‘义’即礼之普通原理。这在荀子那里有着

4、完整的体现:“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团(‘大略”。“义”源于“礼”,是“礼”内化于人类思想意识中的道德情操,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意义。而从生成论的角度分析,“礼”又起于对人性恶的社会控制:“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度量分界”、“明分使群”,以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是礼义的基本功能,礼义的终极目的则是要由此最大限度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物”“相持而长”,保持人

5、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进而维持社会的安定与繁荣。“礼”总体上是一种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义”则是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进一步升华,成为荀子伦理思想中的最高德性标准。荀子的德福统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义与利之关系的探讨中。首先,荀子明确了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不可分离,他强调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莱、封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然后,荀子指出,对利的适当节制是一种很重要的德性,甚至是君子与小人在德性上的分野。君子“求利也略”,“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而“君子,小人之反也;“唯利所在,无所不倾

6、。因此,荀子一再强调“以义制利”,而“以义制利”事实上就是以义求利,重“义”就是对眼前之利、一时之利的超越—“抗之以高志”反而会获取更大的利,也就是现世生活里的“幸福”。具体表现为,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所谓“义”指的是对“圣人”、“先王”所定礼制的无条件学习和遵行,“义者循礼”。规则相当明确:“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只要做到这一点,庶民百姓就能成为圣人、君子,从而实现身份地位的跃升:“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圣人、君子等名位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则是现世幸福的一个重要部分。何况,荀子还打破传统的世袭制度,

7、给社会等级与行业分工确立了一个新的规则:“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属于礼义”是德性的根本标准,德行高低又决定了人的官职和禄位。对此他指出:“故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意之民完衣食。荀子经常告诫君主必须“诱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则是对社会生活中德与现世之福相统一的政治保障。君王也同样如此,“论法先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学习先王,以“义”为原则来判断和处理政事即可“义立而王”;反之,如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正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