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

ID:9735573

大小:77.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5-07

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_第1页
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_第2页
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_第3页
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_第4页
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  一般认为,刑法理论早期对客观违法性论坚持得极其彻底,主张违法是纯客观的。但是,随着新古典犯罪论体系主张在违法性中也存在主观要素,主观违法要素的内容、体系性地位、与客观违法性论的关系等,就成为刑法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逻辑出发,应该认为犯罪是违反行为规范,进而造成法益侵害的行为。对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规范对象),要求行为人有故意。结果无价值的要素和作为行为无价值的故意等要素应当对应。即使将主观要素纳入违法性判断中,也只是认为其是影响违法性有无和强弱程度的要素之一,并不在总体上影响违法的客观性,违法性和责任的界限

2、也还是清楚的,因为包含主观要素的违法性是以社会一般人为标准所作的应当如何行为的判断;而责任是以个别具体的行为人为标准所作的是否可能为一定行为的判断,要在理论上区别违法性和有责性仍然比较容易。  一、主观违法要素的命运  (一)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  1.行为无价值一元论  目的行为论的倡导者l;berdehnungen),从而威胁到法治国的原则。  在此之外,我认为,对承认主观违法要素的理由还可以作以下补充:  第一,刑法只能禁止在规范上不受欢迎的行为方式。  刑法只是保护法益的辅助性手段。很多使法益遭受侵害的行为或者事态,刑法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

3、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这一规定正确地说明了行为只有是在故意、过失的支配下实施并造成损害的,才需要归属于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即便造成损害,也没有刑法意义上的不法。现在普遍认为,与人类的能力相较而言,刑法禁止行为或要求行为的规定并不能对事件进行更广泛的积极干预。因为既不能禁止,也不能要求人们为不能预见或不可预见的行为,所以刑法不可能阻止法益遭受损失或损害,而最多只能控制人类有害于社会或者不受欢迎的行为方式。结果无价值论认为,违法只是客观的,与主观要素无关。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也是不法,只是

4、行为人没有责任,在有责性阶段排除其犯罪性。但是,这种主张存在重大缺陷:(1)是否属于不法,不是业已发生客观损害这一事实意义上的概念,而是规范和价值判断意义的结论(尤其是阻却违法的正当化事由是否存在,是价值判断程度很高的情形)。眼见为实这一直觉在违法性判断上很多时候并不准确。不能因为有结果发生就认为有刑法意义上的不法。(2)没有违反谨慎义务结果也发生的场合,结果对于行为人来讲,只是一个客观上不可避免的不幸,而不是可能引起归责的不法,因为处于行为人境遇的任何人都不能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这个事件就仅有结果无价值,但不存在行为无价值。(3)对意外事件、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的情形肯定不法,排除

5、行为人的责任,在方法论上存在疑问。不法意味着这种行为不得再次重演,他人不得效仿。但是,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的情形,其发生在所难免,其他人遇到类似情形事实同样可能行为,规范对此也并不反对,仍然不具有违法性,根本与责任无关。例如,客车司机甲驾车在盘山公路上正常行驶,发现前方突然塌方,便紧急刹车,但车辆仍然倾覆,造成多人死伤的,虽然有刑法上要反对的结果发生,但不能说甲的正常驾车行为违法。像结果无价值论那样,认为司机的行为违法,会产生不少障碍:一方面,如果说司机的行为违法,就需要说这种行为刑法规范要禁止,但是,没有任何规范有权力去禁止类似行为,事实上类似行为也不可能成为规范所禁止的对象。刑

6、法要禁止的,永远是一小部分不受欢迎的行为,而不是全部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事态)。另一方面,结果无价值论者往往否定客观归责论,肯定实行行为的概念,认为所有的犯罪都实施了分则所规定的实行行为。客观上实施了实行行为,造成法益侵害就是违法。但是,实行行为的含义并不明确,而且在前述案例中,甲并没有实施任何实行行为,其不可能违法。  第二,肯定行为受意思支配、承认主观违法要素,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法益。  众所周知,违法是行为对社会规范秩序的扰乱。刑法所关心的永远只能是人的行为的干扰,因此,人的行为不是与主观要素完全无关的。不考虑主观认知,单纯禁止特定行为举止是无意义且难以实现的。行为规范既然是指

7、引人的行动、举止的规范,其内涵中当然地包括行为人的认知状况,能够受到规范约束的,只能是基于一定意思的人类行为。故意犯的行为无价值是其具有侵害意思,并在这种意思指引下所造成的社会损害性。换言之,行为的主观目的、意志,以及这种意志现实化之后所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法益侵害),都是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考察对象。真正对法益有危害的,是行为人将自身意志现实化为一定行为,并进而造成法益损害的情形。基于意志的客观举止对法益的危险性显然比过失行为要大。因此,对违法性的判断,必须审查客观行为与主观认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  一般认为,刑法理论早期对客观违法性论坚持得极其彻底,主张违法是纯客观的。但是,随着新古典犯罪论体系主张在违法性中也存在主观要素,主观违法要素的内容、体系性地位、与客观违法性论的关系等,就成为刑法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逻辑出发,应该认为犯罪是违反行为规范,进而造成法益侵害的行为。对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规范对象),要求行为人有故意。结果无价值的要素和作为行为无价值的故意等要素应当对应。即使将主观要素纳入违法性判断中,也只是认为其是影响违法性有无和强弱程度的要素之一,并不在总体上影响违法的客观性,违法性和责任的界限

2、也还是清楚的,因为包含主观要素的违法性是以社会一般人为标准所作的应当如何行为的判断;而责任是以个别具体的行为人为标准所作的是否可能为一定行为的判断,要在理论上区别违法性和有责性仍然比较容易。  一、主观违法要素的命运  (一)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  1.行为无价值一元论  目的行为论的倡导者l;berdehnungen),从而威胁到法治国的原则。  在此之外,我认为,对承认主观违法要素的理由还可以作以下补充:  第一,刑法只能禁止在规范上不受欢迎的行为方式。  刑法只是保护法益的辅助性手段。很多使法益遭受侵害的行为或者事态,刑法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

3、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这一规定正确地说明了行为只有是在故意、过失的支配下实施并造成损害的,才需要归属于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即便造成损害,也没有刑法意义上的不法。现在普遍认为,与人类的能力相较而言,刑法禁止行为或要求行为的规定并不能对事件进行更广泛的积极干预。因为既不能禁止,也不能要求人们为不能预见或不可预见的行为,所以刑法不可能阻止法益遭受损失或损害,而最多只能控制人类有害于社会或者不受欢迎的行为方式。结果无价值论认为,违法只是客观的,与主观要素无关。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也是不法,只是

4、行为人没有责任,在有责性阶段排除其犯罪性。但是,这种主张存在重大缺陷:(1)是否属于不法,不是业已发生客观损害这一事实意义上的概念,而是规范和价值判断意义的结论(尤其是阻却违法的正当化事由是否存在,是价值判断程度很高的情形)。眼见为实这一直觉在违法性判断上很多时候并不准确。不能因为有结果发生就认为有刑法意义上的不法。(2)没有违反谨慎义务结果也发生的场合,结果对于行为人来讲,只是一个客观上不可避免的不幸,而不是可能引起归责的不法,因为处于行为人境遇的任何人都不能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这个事件就仅有结果无价值,但不存在行为无价值。(3)对意外事件、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的情形肯定不法,排除

5、行为人的责任,在方法论上存在疑问。不法意味着这种行为不得再次重演,他人不得效仿。但是,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的情形,其发生在所难免,其他人遇到类似情形事实同样可能行为,规范对此也并不反对,仍然不具有违法性,根本与责任无关。例如,客车司机甲驾车在盘山公路上正常行驶,发现前方突然塌方,便紧急刹车,但车辆仍然倾覆,造成多人死伤的,虽然有刑法上要反对的结果发生,但不能说甲的正常驾车行为违法。像结果无价值论那样,认为司机的行为违法,会产生不少障碍:一方面,如果说司机的行为违法,就需要说这种行为刑法规范要禁止,但是,没有任何规范有权力去禁止类似行为,事实上类似行为也不可能成为规范所禁止的对象。刑

6、法要禁止的,永远是一小部分不受欢迎的行为,而不是全部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事态)。另一方面,结果无价值论者往往否定客观归责论,肯定实行行为的概念,认为所有的犯罪都实施了分则所规定的实行行为。客观上实施了实行行为,造成法益侵害就是违法。但是,实行行为的含义并不明确,而且在前述案例中,甲并没有实施任何实行行为,其不可能违法。  第二,肯定行为受意思支配、承认主观违法要素,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法益。  众所周知,违法是行为对社会规范秩序的扰乱。刑法所关心的永远只能是人的行为的干扰,因此,人的行为不是与主观要素完全无关的。不考虑主观认知,单纯禁止特定行为举止是无意义且难以实现的。行为规范既然是指

7、引人的行动、举止的规范,其内涵中当然地包括行为人的认知状况,能够受到规范约束的,只能是基于一定意思的人类行为。故意犯的行为无价值是其具有侵害意思,并在这种意思指引下所造成的社会损害性。换言之,行为的主观目的、意志,以及这种意志现实化之后所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法益侵害),都是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考察对象。真正对法益有危害的,是行为人将自身意志现实化为一定行为,并进而造成法益损害的情形。基于意志的客观举止对法益的危险性显然比过失行为要大。因此,对违法性的判断,必须审查客观行为与主观认知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