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34893
大小:6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7
《略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略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作文教学是国文教学的传统,历代文人骚客的名篇佳构无不缘于深厚的国文根基及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状况却与宝贵传统及《标准》建议大相庭径。小学生作文素质之低下已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见作文害怕,不会写作文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一严峻现实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没能
2、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怎样较科学地理解小学作文素质的涵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素质教育?怎样才能较合理地评价小学生个体及群体的作文素质发展状况?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粗浅探微。 一、树立科学的作文素质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 1、小学作文素质是观察、思维、表达的三位一体。 《标准》建议,“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的表达能力即是写字中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是一个内物外化的过程。而所表达的内容则于生活,
3、于积累,也就是于观察,观察是外物内化的起始阶段。思维则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缘于观察,出于表达,是观察与表达的中介纽带。积极观察能力的训练是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开端,谓之“源”。丰富的思维状态是催生“作文成品”的“自由内核”,是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求异性与想象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则是作文素质的最重要的体现,所谓有源之水,形成瀑布,始蔚为状观也!小学作文素质于观察,催生于思维,始发于表达。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是小学作文素质的三位一体。 2、小学作文素质是具体内容与真情实感的相辅相成。 小学作文离不开具
4、体内容。写一段话或者写一篇文章,内容都要具体,不能说空话。譬如记叙文,一般都应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情节等。即使是一句或几句话的片断式训练,也应交待清楚谁干什么或怎么样,要让他人从习作中看到东西,想到东西,即所谓“言之有物”。有人认为,小学作文有“具体内容”就行了,所谓“真情实感”无所谓有无,此乃大错特错。“真情实感”并不是无谓地拔高小学作文的“情感因素”,只是要求学生写真事,写真有可能发生的事,写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说假话。而且,对学生习作中的“真情实感”的要求也应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古人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情之多少,将与
5、风云并驱矣!”就形象地说明了情感因素在作文中的重要位置。如果说“具体内容”是小学作文素质的实体,那么,“真情实感”则应是小学作文素质的灵魂,二者只能是小学作文素质体系中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不可偏废其一。 3、小学作文素质是能力训练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均等机会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及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技能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小学作文素质教育也应不无例外地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技巧,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能力。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小学作文教学也应不无例外地积极实施人文教育。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小学作文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因素被很多教育者忽略、遗忘。他们仅把作文素质片面地定位于“技巧”训练的低层次范畴,而没能升格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起兴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虽有其局限性,但在时下的中国小学作文素质教育大潮中自有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遣词选句、谋篇布局等技巧训练,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滞碍着学生个性的张扬,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显然相背,但作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方略又不能偏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便是
7、高举“人文”大旗,积极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环境,指导学生写自己写他人、写生活写感受,努力写出作文中的那个“自我”。显而易见,科学的小学作文素质既是能力的训练,又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二、构建开放的作文素质教育体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1、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归属于语文课程体系中,一至二年级没有作文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两节。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只是小量地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作文教学改革。这种课程体系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标准》按学段明确提出了低、中、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