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质量评价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寻求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科学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运用可行、适宜的评价手段,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系统分析,对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及其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构建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
2、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本文旨在探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寻求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一般来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数据统计处理、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等方面。评价过程一般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领导,成立教务处、督导组、同行教师、学生信息员代表的教学质量评价小组,采用督导组专家评价、同行
3、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运用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环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由教务处或督导组收集整理并按一定的权重统计出结果后,通过一定的途径反馈给教师和管理层,作为改进教学和奖励、制定政策的依据。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的评价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评价工作的意义、目的认识不清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评价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具有导向、诊断、激励、反馈和鉴定五种功能。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关注的是带有总结性的鉴定结果,以“评优”、“末位淘汰”为目的,忽视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评价结果在使用问题上,缺乏科学的处理方式,或把结果公开发布,或秘而不宣,或结果随意处理,或结果反馈不及时。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反馈制度,教师从评价中得到的往往是一个评价分数和排队结果,并不知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如此做法,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激化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
5、冲突,很难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 1.2评价标准主观单一 评价标准是解决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怎么评”的问题。课堂评价标准既是开展课堂教育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课堂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和建设的规范和标准。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是借鉴了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参照本校的特点,经过综合类比后产生的。评价标准反映高职“职业性”的指标不多,往往采用描述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评价指标,并将它们简单相加,用程式化、固定化的指标来衡量本应充满差异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抹杀了被评价课程的专业性,不利于
6、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 1.3评价主体未体现“多元化”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解决的是“谁评”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包括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领导和同行、督导评课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但这只是以校内为主,缺乏企业对实践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缺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反馈。很多学校往往存在将毕业生推向了社会就不再跟踪和调查的情况,被动地接受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并不主动去收集各类信息用于改进自身的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学校也同样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建立一
7、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4评价目标重结果轻过程 评价目标是解决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评什么”的问题。在“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基础的评价观,已不能满足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实践课时在高职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加大,教学环节上启发互动式和现场操作教学比例增多,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编制更加综合、复杂。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量化评价注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和知识基础的评价,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及在实
8、践中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内容几乎没有涉猎。教学作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建构活动的互动工程,是不可能完全进行量化测量的。 2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2.1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把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老师,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专家和管理者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