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景宁县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景宁县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发生原因;对策;浙江景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如何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景宁县建设“绿色畲乡、生态景宁”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在景宁县森林保护方面,最重要的任务属当前的森林防火工作。为此,应努力适应森林防火的发展需要,拓宽思路,创业创新,完善机制,寻求森林防火新方法,以促进景宁县森林资源保护更上一层搂。 1景宁县森林防火工作现状 景宁县全县总面积19.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6.2万hm2,森林面积15.2万hm2;蓄积量为757.4万m3,毛竹株数4
2、023.6万株,森林覆盖率79.4%,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县,也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其安全问题,尤其是森林防火工作已成为当前景宁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景宁县领导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通过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加强防火宣传、火源管理、值班和报告制度,加快队伍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使景宁县的全民防火意识普遍得到提高,防火组织体系逐步趋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但总体而言,景宁县森林防火工作仍然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火灾发生的频率仍然
3、保持一定的状态。2007年,全县共发生森林火警、森林火灾10多起,过火面积几千亩,森林受害面积几千亩,损失林木逾1000m3,幼树100多万株,查处率100%。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控制率均在省、市政府下达的全年控制指标内。 2森林火灾发生原因 2.1客观原因 2.1.1从林内可燃物来看。景宁县森林类型大多数属于可燃物载量大的次生林,且林相残缺不全,植被主要以极易引发森林火灾蔓延的针叶林、芒草等为主。可以说,发生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条件完全具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和封山育林力度的逐步加大,石油天然
4、气使用的日益普及,林木郁闭度已大大提高,森林植被迅速增厚,林内可燃物迅速增加。一些地方的林内可燃物载量甚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造成森林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 2.1.2从气候条件来看。景宁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时空分布不平衡,容易出现大旱年份(如2003年)。就2008年春季而言,景宁县连续干旱,加之2008年1月初以来,景宁县出现近50年罕见的持续雨雪冰冻天气,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受灾,部分林地林木损失惨重,林内可燃物迅速增厚,是景宁县林区一直保持较高的森林火险等级,极易因不慎用火引发森林火灾,加之大风天气明显,给森林火
5、灾扑救和人员安全保护带来难度。 2.1.3从野外火源来看。从区域分布上看,火源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是城镇周围、公路沿线、田边等重点地段。从时间上看,可分季节性用火和常年性用火。季节性火源主要是生产性用火、野炊、上坟烧纸钱、烧坟草、放鞭炮、点蜡烛等,这类火源相对集中在春秋防火期内;更有甚者,因为迷信思想严重,上山烧香求神拜佛,随意性较强,发生的具体时间难以预测。常年性火源主要指常年在林区用火的火源。如依山而居的山区群众的生活用火、风景旅游区的餐饮业用火、林区机动车辆携带的火种、电线老化等。这类火源虽较容易控制,但因为常年存在,仍然防
6、不胜防。可见,随着森林面积的明显增加、进山入林活动人员的骤增、气候的异常变化,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该县的森林防火工作将日益艰巨。 2.2主观原因 2.2.1重防火期,轻非防火期。景宁县森林火灾发生的干湿季节已经淡化,森林防火的发生也无明显的季节之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防火期内各种防(救)火措施落实较为到位,一过防火期除非发生森林防火必须进行扑救外其他预防措施的落实就相对较弱。一些地方甚至会出现“防火期间忙一阵,防火期后无人问”的现象。 2.2.2重扑救,轻预防。总体而言,近年来景宁县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是日益重视。景宁县森
7、林火灾指挥部在防火工作和经费的安排上,也向预防工作倾斜,但在个别单位还存在“重扑救,轻预防”的问题,个别乡镇甚至存在“扑火钱袋朝下,防火一毛不拔”的现象。 2.2.3重“堵”火,轻“疏”火。近几年来,景宁县政府连续在清明前后颁布森林防火戒严令。其实,颁布戒严令只能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一个行政措施。由于景宁县工业不够发达,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靠农业开发为主。连续长时间的禁火将会导致戒严期过后农事野外用火暴发性地发生,给森林防火带来压力。如何在火源管理中轻“堵”重“疏”,是当前该区森林防火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2.4重
8、立制,轻落实。目前,乡、村两级的责任制大多数流于形式,甚至部分地方根本没有签订,或者有的虽然签订,却是干部代签应付了事,没有真正发放到群众手中;有些乡、村两级虽然有责任制,但是监管不力或没有到位。应该说,要真正做到把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村、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