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

ID:9728136

大小:86.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5-06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_第1页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_第2页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_第3页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_第4页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  一、“中国”概念之地缘内涵演变  (一)夏商周三代之“中国”概念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总是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即“中国”,而称它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也有这种原始的地理观念。早在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就标志着中国统一国家政权形式的诞生。应当说,这时“中国”的概念便有了确切的政治涵义。据《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禹被视为“天下共主”,其统辖的区域被称为“夏”。何以“夏”相称?《尔雅·释诂》曰:“夏,

2、大也”。《尚书》注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  商原是夏朝统治下的一个诸侯国,后来取代夏朝而成为“天下共主”。商朝之时,被称为“邑”的城垣有了很大的发展,“邑”形成了不同血缘氏族部落成员杂居的古代都市。当时已出现“中商”、“大商邑”的称谓,而对周围各族则称之为“方”。周地处西方。周文王之时,为商朝命爵西伯。周武玉克商,昔日“西土”成了“中土”、“中国”。文献记载,西周初出现了“中国”的称谓,确证见于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何尊。尊上的铭文称:“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尚书·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谓“皇天既付中

3、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史书与铭文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统治的地域为中国。周代大量使用的“中国”称谓,至少具有四种含义:  一是地理意义上的所谓“中原”地区。《汉书·地理志》曰:“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雒邑”者,今洛阳城也;“土中”者,今中原大地也。二是政治意义上的所谓“天子之国”。此义源于夏代的“夏”和商代的“中商”、“中土”,相对于东、南、西、北各族的称谓。《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这时的“中国”与“四方”、“京师”与“四国”对举,表示中心与四邻、天子与诸侯的相互关系。三是民族意义上的“华夏”民

4、族。至周代,夏、商、周三族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整体,即:“诸夏”或“华夏”。周代存在着五大民族集团。《礼记·王制》云:“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这里的“中国”,主要指华夏民族。  四是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文明”。《礼记·玉制》又云:“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直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可见,政治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在更深层次上是文化的差异,即所谓“华夷之辨”,还包括文化意义上的“文明之国”。  (二)春秋战国之“中国”概念  春秋时期,周朝的“天下共主”地位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戎狄兴于西北,吴越兴于东南,并形成

5、以齐、晋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的诸侯,与以楚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的诸侯,长期争霸中原,秦称霸西方的格局。战国时期,“七雄”合纵、连横,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代“中国”的涵义有了实质性的发展:首先,中国的一统,标志着华夏民族更加紧密的大融合。秦国本是西戎的一支,并非“诸华”,因护送周室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遂霸西戎”,但它仍“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秦国实行变法,军力强大,先后向东、南、北三方扩展,不仅打败了六国,而且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成了民族融合的骨干。其次,中国的一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体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分

6、“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秦时所及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兆、羌中,南至北响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在如此广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就结束了以前那种“天子之国”与“诸侯之国”并存的局面,而真正实现了统一的国家政权。再者,中国的一统,标志着华夏思想文化的新的认同。秦帝国颁布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货币制,实行“行同伦”、“书同文”、“车同轨”。在经济、法律、伦理、语言、文字等方面,为华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统一的规范,从而使华夏文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汉唐时期之“中国”概念  汉朝在秦朝的疆域上有较大的扩展,其进程和地区如下:定朝鲜,置四郡

7、;逐匈奴,固北边;通西域,逾葱岭;平西羌,隔羌胡;平夜郎,置诸郡;平南粤,置九郡;平闽粤,定东南。汉武帝在全国划分十三州刺史部,巡察郡县。由此产生了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均统称为“中国”的观念。如东汉著名的哲学家玉充所论“古之戎狄,今为中国”。他认为,中国不仅郡县制度统一,而且四夷臣服,已为一统天下,而国家制度实际上实行的也是“君天下为天子”的统治制度。郑玄注《礼记·曲礼》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今汉于蛮夷称天子,于王侯称皇帝”。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于国家元首称号在内地与边疆已形成比较确定的共识。  唐代关于“中国”称谓,在原有的意义上大为扩展,其中包含有当今

8、主权国家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