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会计计量对收益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会计计量对收益的影响 (一)计量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财务会计能够反映和控制的经济事物与经济行为。会计计量对象就是被计量的客体,具体到会计要素上就是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 (二)计量尺度 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的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采用的标准单位。货币一直充当着会计计量的标准单位,或者说国际通用会计计量单位。但是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即货币具有两重性。货币的两重性会给会计计量带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货币的购买力变动。相应的计量单位也存在两种选择:一是名义货币;二是货币的购买力,即一般购买力。名义货币单位的购买力是会发生
2、变动的,用名义货币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较为简便可靠。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是对名义货币单位的调整或变换形式,是按照一定时点的实际货币购买力换算后的计量单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计量尺度保持在相同的计量基础上。 (三)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到会计要素就是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可以用货币量化的表现方面。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有五种,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中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
3、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同时,对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金额进行了规定。至于选取何种计量属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用户的需要。由于各种会计信息用户所需求的会计信息不可能相同,因此,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也会不同。 由以上内容可知,对于所有的计量对象都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计量模式,如表1。 二、收益的相关概念 这里提到的收益是指会计学上的收益
4、,须与经济学上的收益区分开来。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又称利润或盈利,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现销售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得出的。这些经济业务,既包括外部交易,也包括内部交易。与外界的业务活动使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发生转移,由于它通常是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一般也是确切的。企业内部的资产之使用或转移,由于是非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通常并不确切。按照传统会计观点,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变动不包括在内部资产转移之列。 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它指的是
5、某一特定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早期的收益是根据现金收付制来计算的,而现代的收益则是按权责发生制划分当期收入和费用,在进行了恰当的配比后计算出来的。会计收益的确定要依据以下两项原则: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收益确定的稳健原则。根据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企业收益应划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损益。营业收益的确认必须在商品或劳务销售等关键性事项发生以后,而持产损益是指持有资产的已实现损益,因物价变动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则不予以确认。根据收益确定的稳健原则,当企业某项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最不会高估收益的方法,它包括不应高估收入和不应低估费用两个方面。 三、不同的会计计量
6、模式对收益造成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计量对象,会计计量模式是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有机结合,不同的计量模式得出的会计信息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一)计量单位对收益造成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计量中,名义货币长期普遍地为人们所使用。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或者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幅度较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相互抵消时,名义货币单位还是相对稳定的。但当物价上涨(或下跌)幅度较大时,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将会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被低估(或高估),从而对收益产生影响。 可用例1来说明物价上涨时采用名义货币和一般购买力作为计量单位对收益的影响:设某企业2005年以2500元购入A产
7、品,2006年以3000元的价格销售,物价指数上升10%,计算其收益见表2。 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购买力计算所得的收益比按照名义计算所得收益低是因为2006年的物价指数上升了10%,即货币购买力下跌10%,实际收益也下降了。正因如此,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都要求在高通货膨胀率下,不能忽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应在编制正常会计报表的基础上补充编制不变价格的财务报表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但按照国际会计惯例,从财务报表的编制成本与其效益比较考虑,只要物价变动不达到恶性通货膨胀程度(标志是三年累计的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一般都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