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3341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6
《简析新改制普通高校的教育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新改制普通高校的教育转型 论文摘要:新改制的普通高校要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办学思想观念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办学功能定位转型、教师队伍建设转型、办学方向转型、塑造办学特色及管理转型等措施推进学校成功转型,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育转型;普通高校;科学发展观 过去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是以成人高校为办学主体的,现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带动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普通高校已经替代成人高校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新主体,全国各地成人高校招生空间被严重挤压,生存困难。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成人高校的转型势在必行。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
2、对成人高校采取了合并、升格或转型等措施,但不管成人高校最终选择了哪条道路,都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转变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找准定位、塑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结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功改制为普通高校前后的教育转型谈一点个人的拙见,供大家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翻开历史画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教育改革何尝不是如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
3、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改制前后的成人高校要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科学有效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各方办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因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校的发展是为了师生,学校的发展要依靠师生,人的要素是学校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我院在成功改制为普通高校的过程中,最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体师生的智慧,最终实现了学院的改制目标。当前国家现代化建设也呼唤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时代赋予了新改制
4、普通高校的领导们以历史的使命,他们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转化为谋划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转换为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新改制普通高校实现科学发展,顺利转型。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创“人格的自我理论”,第一次提出“以人为中心疗法”。他认为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乃是创造一种释放人们内在创造性的条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潜能。根据新改制普通高校的办学状况和办学层次,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
5、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合适的。但新改制普通高校的前身——成人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办学资源紧张,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专业设置狭窄陈旧,更新缓慢,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与社会脱节;师资力量薄弱,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相对偏低,且不够稳定;教学方法与模式比较单调,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行业联系较少,缺乏对行业的深入了解等。 我院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上述问题。从准备改制开始,学院对上述问题的严重性给予了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其它兄弟院校的经验,精心谋划
6、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用发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硬件方面,学院想方设法筹措办学经费,用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我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花都校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拓宽了我院的发展空间,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基本保障,学院2010年3月也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由成人高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 软件方面,改制成功后,为摸清基础教育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便准确定位学院的未来发展,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2010年7月,由学院领导带队,组成5个调查组,分赴全省各地展开密集调研。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以科学发展
7、观为指导,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改革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变“因人设课”为“按需设课”。二是加强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建设,强化教师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统筹实践教学各环节,构建一个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此,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教师技能实训中心,提供粉笔字训练小黑板等。三是增加教育理论类课程。除传统的“老三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外,学院计划在必修课中增设教育科研方法,在选修课中增加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改革专题、青少年心理发展等课程,满足学生的需
8、求。四是强化与深化新课程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五是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着力打造“育师”型校园文化,让师生沉浸于“师范文化”的氛围中。 其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强学科带头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