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2261
大小:82.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5-06
《论世纪之交陈独秀的思想来源与文化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世纪之交陈独秀的思想来源与文化选择陈独秀是一位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20世纪之交,他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与同时代的青年人相比,每每处在时代的潮头(如在取得秀才后却绝意于功名、18岁时竟写出"使人感到惊异"1的《扬子江形势论略》等),他本可以走"举人、进士、状元郎"的老路,却踏上一条"康党、乱党、共产党"的新途。然而,任何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的转变都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问题是如何才能求得对"合理性"的合理解读。本文将着重试探陈独秀在世纪之交的思想及其对文化观念的选择。 一、青少年陈独秀所处的时间与空间 "非常
2、之世,必有非常之人走着非常之路,做着非常之事,以达到个人的欲望和目的,并对社会发展起着新的促进作用。"2这是历史学家夏东元先生在为盛宣怀作传时确立的一个根本的视点,它说明了人的生活舞台对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们以此作为考察陈独秀的视点也未尝不可。 在时间上,至陈独秀出生,洋务运动进行了近20年。其间,"曾(国藩)、李(鸿章)当国,相继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术,于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319世纪的最后20年是陈独秀青少年成长的时期。其间,中外冲突主要有1884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时期,陈独
3、秀还是一个儿童,战场主要在东南沿海及华南,远离安徽。当时资讯尚不发达,这场战争对五六岁的陈独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则不然,因撮尔小国日本大胜我泱泱中华帝国,梁启超称其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忧国之士汗且喘走,天下议论其事,而且讲求新法杂遝然矣。"41894年一位名叫"朱照"的从安徽来南京赶考的廪生上书署两江总督张之洞:"自五、六月来,念天下事深切杞忧,或中夜中坐起,或对食忘餐。审计深算,极心思之力,以求中国自强之策,而九重高远,未由上闻,诸王公大人前亦怀欲陈之而未得路,于是稿成而复毁者数四。"5朱氏的所为反映了甲午之
4、役对中国社会冲击的程度。 时年已15岁的陈独秀,在大哥的严督之下学作八股文、读《昭明文选》。虽没有确切的资料说明甲午一役对陈独秀的刺激,"力求简短"的《实庵自传》对此也未明言,但陈独秀在他处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6陈氏可算是"中等社会"里一个"稍有知识者",对甲午一役不可能一无所知。可以推论,甲午一役是陈氏平生以来首次感受到国耻的刺激。此后,历史便进入了"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7,而陈独秀也正是在这时面临着"康党"与"举人"的重大抉择。 空间上,在
5、中国的文化图谱上沿海与内地自16世纪就开始出现反差。鸦片战争以后,沿海与内地的反差逐渐加快。"西方人首先在中国沿海建立据点,后来又扩展到长江沿岸。在这些据点及周围地区,逐渐发展出一种文化:它在经济基础上是商业超过农业;在行政和社会管理方面是现代性多于传统性;其思想倾向是西方的(基督教)压倒中国的(儒学);它在全球倾向和事务方面更是外向而非内向。中国文化的重心仍然牢固地植根于内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海日益重要地成为内陆变革的促进因素,就像细菌学上的'酵母'一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是新的河海文化的产物。"8近代中国早期的改
6、革者绝大多数出自沿海或沿江地区,因受域外思想及国家蒙耻的刺激,沿海地区走出了一批"另辟蹊径"革新家,如容闳、伍廷芳、郑观应、马建忠、黄遵宪等,他们均未执著地去追求前途未卜的进士头衔,而在半途甚至一开始就"离经叛道"。 陈独秀的家乡--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庆,大至可定位在(至少接近)沿海沿江地区。安庆不仅曾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活动的"老区",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1861年曾国藩率湘军攻下安庆,同年秋冬之交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的军火工厂。次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一艘小火轮在波浪翻滚的安庆江面试航成功9。国产轮船
7、鸣响的第一声汽笛就是从此发出的。 在陈独秀看来,与邻省的南京相比,安庆不过是"山城小市",但安庆毕竟是一省之都、是政治中心,又地处长江之滨,交通便捷,信息较内地城市要畅通得多,安庆人对"西方的冲击"也是早有感受的,尤其是在进入了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而此间正是陈独秀开始涉世、渴求新知之时。 二、从《扬子江形势论略》看陈独秀与《时务报》的关系 《扬子江形势论略》是1897年底陈独秀撰写并印发的文章,也是迄今所见到的陈独秀最早的作品。(据说同期他还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并准备写一篇《湖中水师》,三篇文章都与长江筹防有关。参见任建
8、树著《陈独秀传》,待考)18岁的陈独秀就此主题写点文字并不奇怪,前面提到的那位上书张之洞的皖籍青年实际上与陈独秀属同一类型的人。奇怪的是陈独秀的这篇文章并不是泛泛地谈论变法救亡,而是倾其才智于长江筹防,俨然一位胸怀韬略、又富有实战经验的大将军。陈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