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1330
大小:72.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5-06
《浅谈清王朝灭亡的三大症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清王朝灭亡的三大症候目前史学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相对于微观领域中丰富的点式研究成果,宏观领域中的研究则有失欠缺;治史者习惯于就事论事,缺乏宏大视野与长远眼光。尽管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学术推进的基础和常态表征,不过,宏观把握与总结才能得出更有高度、更全面的和更具有指导意义的见解、结论。纵横寰宇内,像汤因比、韦伯那样着意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观整体描述的哲人型史学巨匠太少了,多的是剥茧抽丝、精雕细刻、管窥蠡测的小工。有鉴于此,笔者拟以王朝灭亡的症候为视点,以清末为视域,梳理史实,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深化研究,
2、进而资鉴现实。 一、外交失分 外交失分作为清王朝灭亡的症候之一,因其为中外舆论所共同关注,故较为凸显。 1914年11月1日,李大钊著文《政治对抗力之养成》道:“自清政不纲,国民怵于危亡之祸迫,喻之以理,告之以哀,求之立宪而弗从,不获已侥悻于万一,奋全力以颠掊之,其亡也忽焉。”这里,李大钊在阐释清朝灭亡问题时强调了“国民怵于危亡之祸迫”,所谓“危亡”,主指清末的列强环视、亡国灭种危机,这引发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怵”。 上海图书馆“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年)”中收有晚清300多种期刊,其中篇名
3、有“亡国”一词的文章计154篇。 19世纪只有3篇,而到了20世纪初,“亡国”则在舆论界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00年“图存”的频次陡增至21次,并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国人是到了20世纪之初方才意识到了生存危机之严重。 20世纪初国人对外在威胁陡增的忧虑、纠结,昭示了清政府的外交失分。在时人看来,清末外交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败”。 1903年,署名“天民”者发表《论列国外交大势及中国外交上之失败》指出: 吾中国自与各国通商以来,外交上失败之点,不一而足,其最甚者,为租借地及领事裁判制二
4、大端,毁损国体,侵害利权,且一切衅争,皆由此而起,辱国祸民,莫此为甚。 其中关于租借地问题,该文称: 吾国由甲午一败,列国乘势,各欲张其势力圈,磨牙竖发,环相逼视,而吾缔约诸公,梦焉,昧焉,受其恫吓,手足罔措,于是租旅大于俄,租威海于英,租胶州于德,租广州湾于法,而吾全国海险几尽入于列强之手,盖自有国家以来,外交之失败,未有如此其甚者也。 关于领事裁判权,该文认为“是即蔑视我国法律”,“实即蔑视我国主权”,“我国国境以内,我国主权不能行使,反使他国主权行使于我境内,喧宾夺主,耻莫大焉,诟莫甚焉”。文章最后对
5、清末外交抨击道: 处今日外交之难,亦百千倍于往古,一有不慎,即为所挟制,蹈瑕伺间,诡谋百出,而我当局者尚泄泄以承之,一遇交涉案件,即瞠目咋舌,不知所出,否则唯唯诺诺,有求必应,但得苟安便幸福,所谓国家之利害若何,人民之公益如何,皆在所不计也。其一二自命为洋务人员者,则又仰望外人之鼻息,奴颜婢膝,喘喘焉惟恐贾祸,使我二万万方里之广土,四万万灵胄之众民,几等于土耳其、埃及、朝鲜诸国之列。呜呼!谁实为之而至于此? 总之,该文全面否定了清末外交。 20世纪初,东北因俄、日、英、美等列强的介入而成为当时全国的外交重心
6、,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作为多为时论所诟病,如御史江春霖奏陈“东三省四邻环视,外交极关重要,东督徐世昌著著失败”。《振华五日大事记》接连载文《奉天交涉大失败又闻》《奉天交涉失败三志》《论东省交涉之失败》等,历数东北对外交涉的种种损失。 1907—1908年间,署名“击椎生”者在《云南》第4、5、6、8、9、11、12期上连载《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将云南外交定性为失败。 类似的否定清末外交的言论,举不胜举,《申报》上多有提及,如1905年有文载称:“五十年来外交政策,无一不归失败。”“我国自与东西各国通商以来,
7、数十年中办外交者,无一不归于失败。”1908年又道:“自海通以还,我国外交无往而不失败。”“十余年来,外交失败,书不胜书。” 当然,在清末,国人并非仅仅指斥外交为失败,其他方面亦所在多有。如经济方面,嵩隐著文《中国财政失败之由》,认为财政失败;还有演说稿《中国商业失败之原因》《论中国人制造业之失败》等,不一而足。只是需要强调的是,时人在分析失败因由时多将之与外交相关联。以嵩隐之文《中国财政失败之由》为例,该文称:“洎乎甲午以还,内讧外患,殆无虚日,国债偿金,以亿兆计,司农理财五方,惟事横征暴敛……此又失之量出为
8、入之谬见,而不知休养民力之为急也。”认为清政府财政失败导源于对外战败等。《中国商业失败之原因》一文直言商业之所以“岌岌乎有不可终日之势”,“推其失败之原,谓远因实根于赔款”。 清政府外交失分,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民众一方面将矛头指向卖国官员,认为“东方多卖国之臣,西方有卖国之君”。《讨卖国贼檄》一文更是称卖国贼为“凉血物”,“人面而兽同”,“与禽兽其奚异?”“哀莫哀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