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

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

ID:9710042

大小:5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5

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_第1页
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_第2页
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_第3页
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_第4页
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孔子的洛邑之行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整理典籍,广收门徒,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这与他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孔子一生游历过许多过国家,如齐、宋、卫、郑、陈、蔡、楚和东周王城洛邑(今洛阳)等,也请教过许多老师,如齐太师、老子、苌弘、师襄子等,尤其是洛邑之行,对孔子的一生影响深远。本文拟对孔子的洛邑之行做一些探讨。  一、孔子洛邑之行的目的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周礼实施、保存最为完

2、善的地方,孔子从小就受其熏陶。孔子生性好礼,儿时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品,学习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由于家境贫寒,孔子少年时代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他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因为家庭贫贱,干过许多卑贱的事情,做过吹鼓手,帮人做婚、丧和祭祀等礼仪类的事情,还做过一些杂役。十五岁时,孔子立志成为一位懂礼的学者。由于他勤奋好学,常入太庙询问各种礼器的名称、用途、用法,学无常师,虚心求教,十六、七岁时就以知礼而闻名了。二十岁开始,孔子在家乡创办私学,以礼、乐、射、御、书、数诸科教授生徒。孔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礼、乐制度非常痴迷,

3、凡是涉及礼、乐方面的典籍他都努力寻找,凡是涉及礼、乐方面学习的机会他都不肯错过。孔子深谙三代典籍,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他对礼乐典籍的散佚深表惋惜: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为了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夏商时期的礼乐典籍,公元前532年到公元前522年间,孔子曾去卫国、杞国和宋国进行考察。他说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由于文献的缺失,孔子并没有看到想要的

4、典籍。之后,他又去了齐国考察了政治和礼乐的情况,但是一到齐国,便感到齐国的礼制比起鲁国更加不如,大为失望。于是,孔子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东周的王城洛邑。这里是周礼的发源地,又是王畿,一定保存有最为完整的礼乐典籍。另外,当时最大的学问家老子就住在洛邑,还担任着周的藏室史,即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孔子对老子仰慕已久,若能既查阅有关礼乐的典籍,又能向老子求教,那将会解决很多的疑惑。曲阜距离洛邑千里之遥,达成此行并不是一件易事。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安全和盘缠问题。春秋末年,小国林立,关卡众多,从鲁国至东周王城,至少要经过宋、卫、晋等国,

5、顺利通过沿途各国的盘查,单凭一介教书先生,的确是非常困难。盘缠的也是问题。一路之上车马仆役,吃喝拉撒,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孔子授徒素来有教无类,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脩,郑玄注曰:谓年十五以上也。学生交不交学费孔子并不要求,只要成年就行了。这样一来,虽然孔子有些学生,却仍是一贫如洗,洛阳求学对于孔子来说实在是一种奢望。  恰在此时,他的门下多了两名鲁国贵族出身的学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两人是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孟僖子是鲁国重臣,生前曾陪同鲁昭公出访楚国,因不懂礼节,在引导鲁昭公参加对方欢迎仪式时大出洋相,

6、回国之后到处向人学礼。后来,他听说孔丘是懂礼之人,正在聚徒讲学,就在临终之前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孔丘,圣人之后年少好礼吾即没,若必师之。孟僖子死后,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遵从父命拜孔丘为师。孔子把自己想去洛邑求教的想法说给了南宫敬叔: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南宫敬叔向鲁昭公请求说: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在南宫敬叔的帮助下,鲁昭公赐予孔子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到东周洛邑考察礼乐制度。公元前518年,孔子带领南宫敬叔一起西行去东周

7、王城出国考察。  二、孔子在洛邑的行程  孔子来到王城洛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参观了周王室的文物典籍和建筑,二是访问了周王室主管乐的苌弘,三是就教了老子。  洛邑是东周的王城,拥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包括夏、周和西周三代留下的大量文物典籍。老子又是当时主管国家图书馆的官员,这为孔子查阅图书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观看周的文物典籍,让孔子收获很大,他感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看到了周朝丰富多彩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建设起来的。孔子游历了周天子祭祀天地的所在郊社,参观了周天子宣明政教之祭祀、选贤、纳谏、庆赏

8、、教学和国家重大事务的活动场所明堂,明堂门口的壁画给孔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既有古代圣君贤臣,也有残暴的昏君,为后人时时昭示兴废的道理。尤其是周公怀抱成王,背对着屏风,面向南方接受诸侯朝拜的图像,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他对随从之人说: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