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09391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5
《化疗性静脉炎的中医治疗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化疗性静脉炎的中医治疗进展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静脉注射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时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如用药静脉部位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可见静脉栓塞和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等。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化疗性静脉炎概述于下。 1化疗性静脉炎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因素、医务人员操作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等。虽然医务人员操作造成的机械损伤,以及患者自身血管体质等因素是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药物因素,如化疗药物的毒性、浓度、pH值等。刺激性化疗药物会在注射部位或沿静脉走行处出现炎症、疼痛、肿胀或静脉炎,导致注药静脉疼痛、肿胀、红斑,
2、后期形成管壁硬化和色素沉着,但一般为自限性,在停药后一段时间自愈,不会引起长时间的不良反应。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化疗性静脉炎可归属为中医“恶脉”、“脉痹”、“蹁病”等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多为辛热之品,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火热毒邪,易耗伤阴血津液,阴血津液遇热煎熬,则易产生瘀血痰浊,从而气血受阻。故其病机主要是由经脉创伤、火热毒邪外侵、气血瘀滞,致使热、毒、痰、瘀相互博结,阻于脉络所致。通过运用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可以改善末梢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增加血液流速,解除血管痉挛,减轻血细胞聚集,进而调整组织缺血所致营养失调和代谢障碍[1];而根据“泻热毒,宁血络
3、”的理论,运用性质寒凉,具有清解热毒作用的药物,可以减轻热毒药物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故临床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处方用药多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 2化疗性静脉炎的中药防治 2.1复方红花酊 罗飞燕[2]将经静脉化疗而尚未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在进行化疗时除按常规处理外,用无菌纱布浸取复方红花酊,在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持续湿敷,湿敷至静脉注射化疗药物结束后2h。结果发现静脉炎发生率为5%,而使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湿敷,静脉炎发生率为22%。复方红花酊主要由红花、当归和赤芍等活血化瘀类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用复方红花酊湿敷注射部位不仅可以大大减少
4、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对已发生的静脉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2活血通络膏 王涛[3]利用患者的双臂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在输入化疗药的同时沿静脉走向外敷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的活血通络膏,结果显示活血通络膏能够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活血通络膏由大黄、乳香、没药、血竭等药物组成,具有破瘀散结、疏通脉络、镇痛抗炎,改善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血管。 2.3六味醇 叶芳[4]当归10g、红花10g、血竭15g、川牛膝12g、玄参10g、冰片10g研制成粉末,浸泡于50%酒精300ml3~5天,制成六味醇。在注入诺维本后立即在穿刺处血管近端周围至
5、血管远端10厘米范围内,取六味醇药液局部涂抹,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2.4复方紫草合剂 金秀华[5]将复方紫草合剂倒在浸过50%硫酸镁纱布条上覆盖患处,治疗45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1.4%。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紫草和甘草具有较强的抗炎及抗变态反作用,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降低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紫草还能加速上皮细胞生长,局部应用可促进创伤愈合,所以该制剂具有很好的防治化疗性静脉炎作用。也有研究者用紫草、赤芍、丹参、川芎等提取物,研制成中药制剂护脉膏,用于预防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损伤,结果显示护脉膏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的对照组[6
6、]。 陈传芬[8]将62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麻油将生大黄粉治疗。对照组用50%硫酸镁外敷治疗。指标观察以局部红肿热痛的消散为准。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和红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和红肿消退时间;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局部均无感染。 2.7如意金黄散 吴小玲[9]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食醋或芝麻油调成糊状外涂治疗静脉炎,结果显效84.2%,总有效率95.8%。也有研究者用类似方法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有效率达100%[10]。说明如意金黄散在治疗静脉炎方面具有十分肯定的疗效。 2.8清营汤合双黄酊 弓晓霞等[11]在静脉穿刺滴注化疗药物前3h始每隔6h在患者
7、穿刺部位周围外涂双黄酊,自化疗当天给予服用中药汤剂清营汤加减1~2疗程。清营汤加减,实验总有效率94.8%,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 2.9牛黄解毒片 王君娣[12]将108例肿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验组66例,除常规处理外,在静脉滴注化疗药的同时,将牛黄解毒片15~20片去糖衣捣碎加50%酒精调至糊状,在穿刺部位上方,沿血管走行方向外敷,结果发现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57.14%),且实验组中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