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06818
大小:89.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05-05
《浅谈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地役权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1001-2397(2013)03-0073-14 收稿日期:2013-02-26 简介:孙鹏(1971-),男,四川岳池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徐银波(1986-),男,安徽东至人,西南政法大学民法专业博士生。 摘要:社会变迁使私人地役权日趋式微,而私人地役权的自我结构性调整作用有限。由私人地役权转
2、向公共地役权,并将地役权适用于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不仅能淡化不动产尤其是土地协调利用中的行政色彩,维系不动产协调利用时各利害相关方的利益平衡,而且也是地役权突破目前困境、完成其现代化转型必由之路。 关键词:地役权;自己地役权;商业地役权;公共地役权;土地管理;环境保护 :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3.07 浅谈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地役权论
3、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1001-2397(2013)03-0073-14 收稿日期:2013-02-26 简介:孙鹏(1971-),男,四川岳池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徐银波(1986-),男,安徽东至人,西南政法大学民法专业博士生。 摘要:社会变迁使私人地役权日趋式微,而私人地役权的自我结构性调整作用有限。由私人地役权转向公共地役权,并将地役权适用于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不仅能淡化不动产尤其是土地协调利用中的行政色彩,维系不动产协调利用时各利害相关方的利益平衡
4、,而且也是地役权突破目前困境、完成其现代化转型必由之路。 关键词:地役权;自己地役权;商业地役权;公共地役权;土地管理;环境保护 :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3.07 浅谈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变迁与地役权的现代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地役权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1001-2397(2013)03-0073-14 收稿日期:2013-02-26 简介:孙鹏(1971
5、-),男,四川岳池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徐银波(1986-),男,安徽东至人,西南政法大学民法专业博士生。 摘要:社会变迁使私人地役权日趋式微,而私人地役权的自我结构性调整作用有限。由私人地役权转向公共地役权,并将地役权适用于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不仅能淡化不动产尤其是土地协调利用中的行政色彩,维系不动产协调利用时各利害相关方的利益平衡,而且也是地役权突破目前困境、完成其现代化转型必由之路。 关键词:地役权;自己地役权;商业地役权;公共地役权;土地管理;环境保护 :AD
6、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3.07 《物权法》制定前,我国民法学界对地役权齐唱赞歌,认为其不可或缺《在物权法》制定前,刘兆年于1997年就已撰文阐述地役权制度的重要性;在《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费安玲、申卫星及张鹏等学者纷纷撰文为地役权立法建言献策。,并预言其将绽放出绚丽色彩[1]。作为对此等呼声之回应,《物权法》不惜开辟专章,以14个条文对该制度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规定。《物权法》颁行后,学者们又对地役权展开了如火如荼的解释论研究。崔建远、朱广新等撰文就
7、地役权客体是土地、不动产抑或不动产权利,用益物权人可否设立地役权,如何理解地役权从属性及不可分性等理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李遐祯及耿卓以此作为博士论文选题,于2008、2011年完成相关主题的博士论文。但始料未及的是,被学者和立法者寄予厚望的中国地役权,俨然沦为了单纯的“规范权利”,在社会生活中鲜被应用:一方面,地役权登记件数微乎其微,某些地区甚无一例;另一方面,法院极少审理地役权纠纷,偶有一例,竟被作为新闻报道[2]。不独祖国大陆,在我国台湾地区,20世纪末地役权的适用即已不容乐观[3],进入2
8、1世纪后更呈逐年递减之势[4]。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亦万般困惑:地役权内容变化多端,本应可大量运用,惟其实际利用何以甚少[5]?更有甚者,即便在法、德等地役权立法“源远流长”的国度,其适用也呈衰退之势,甚至被认为是过时之事物[6],或已沦为阻碍经济发展之有害存在[7]。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审慎地深思地役权是否已濒临“死亡”?是什么理由引发其“垂死”之目前状况?有什么“药方”可以恢复其盎然生机?有什么路径可以使其从单纯的“规范权利”走向栩栩如生的“实践权利”并进而完成其现代转型? 一、社会变迁与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