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网络迅猛发展态势下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网络迅猛发展态势下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探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关注并渗透到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的网络舆情更是因为其内容的多元性,信息生产及消费主体的特殊性,形成过程的突发性等特点,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
2、言论和观点[1]。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学生为主要组成的群体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事件的感受、认识和评价倾向等。在日常工作中,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对高校及各级部门的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但同时也很容易引发形成学生群体性事件等公共危机。故而,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并逐步改进对其的应对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1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因其生产、消费、传播主体和载体环境的特殊性,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的生产、消费、传播主体众多,且年轻化,教
3、育背景相同。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这其中部分群体又具有特殊的同一性,比如理工科高校的学生的政治敏感度相对较低等。大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又因为年轻,他们的言论有较大的随意性。再者,大学生群体居住相对集中,方便接触网络,并且时间相对闲暇,具有较多的时间在网络上。较高的教育背景也使得在高校的网络舆情一般是由少数人生产的,但是消费群体众多。即常谓的“说的少看的多”。具2003和2004年在清华大学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BBS论坛上的活动
4、中,那些最喜欢“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只占18.4%,“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仅占3.1%,“只浏览文章”的人占64.1%。 (2)高校网络舆情不仅仅有着生产者隐蔽性强和传播过程开放性强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高校网络舆情因为其相对封闭的载体环境而使得舆情信息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的生产主体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他们更善于伪装和隐蔽自己,同时,由于这些信息的消费主体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舆情的传播过程更开放和更具渗透性。方便的上网环境,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也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突发性
5、,一个噱头或是一个情绪化的言论迅速就可以成为大家追捧的“十大”。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使得年轻的主体可以随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网络环境中较弱的道德约束性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网络暴力也屡见不鲜。 (3)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多样化。高校的网络舆情传播的主渠道就是校内网络,包括各类校内BBS论坛、校内新闻网站、互动社区等等。这些校内平台基本是要求本校学生实名注册、实名参与,但是由于参与者较为同质性,往往更容易对一些事情带有同样的看法和观点。除
6、去校内网络,校外网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BBS论坛有近150万个,资源丰富的门户网站除去新闻跟帖外,也大多拥有可由客户自己定义的论坛、贴吧等,此外,博客、播客、空间等多种自由言论的平台更是提供了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渠道。再次,、MSN等互联网即时通信,以及无限短信等也都是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有效途径。 (4)高校网络舆情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公共危机。网络舆情一般由公共事件而产生,舆情可以帮助政府和各级部分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同时,网络舆情也容易进一步诱发新的或更严重的公共危机,如
7、由“虐猫事件”引发的人肉搜索、由“家乐福事件”引发的聚众示威及公物破坏等。在高校,围绕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围绕校内学习生活中的教育体制、管理举措、后勤社会化等,多种情况都会产生网络舆论并可能引发出新的公共危机。在很多高校,都发生过以食堂涨价、宿舍熄灯等由网络舆情而引发的学生群体事件,这些都对高校的正常化教学、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2高校网络舆情的分类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在内容上繁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等内容,对网络舆情也可以按照和内
8、容等进行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分类对于解决及化解它们带来的影响有很大的帮助。 (2)按照内容进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分为社会型及校园型两大类。一般而言,社会型网络舆情主要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从SARS流行、到5·12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再到甲型H1N1流感;从“艳照门”、到抵制家乐福,再到山西黑砖窑、“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等事件,高校网络舆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传播。校园型网络舆情有可能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