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77417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15例胰腺损伤后并发症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5例胰腺损伤后并发症的护理 1临床资料 1.1对象 本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19~60岁,平均36岁。胰腺包膜完整的胰实质轻度挫伤8例,胰腺包膜及胰腺组织部分挫伤、主胰管完整3例;胰腺已横断或断裂伴主胰管断裂3例,碎裂伤且难以修复1例。合并脾破裂3例、肝破裂3例、肠系膜破裂1例,合并胃破裂、膈肌破裂1例,合并四肢骨折2例,血气胸2例,脑外伤2例。 1.2临床检查 血淀粉酶升高2例,尿淀粉酶升高3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2例;B超显示剑突下前方实性不均质团块,胰腺显示不清2例;CT示显示腹腔积液、积血,胰周积液、胰腺挫裂伤2例。 1.3方法 术中密
2、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者均进入抢救室,由医务人员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尿量,有无低血压,烦躁;术后常规上氧,行心电监护,有效的半卧位,胃肠减压;观察外敷及各种引流管通畅情况,记录引流量的颜色和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查血液生化指标。 2结果14例患者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1d,有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占总例数的47%;腹腔内出血1例,发生率为7%;胰瘘2例,发生率13%;血糖异常2例,发生率13%;腹腔间室综合征1例,发生率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发生率13%;死亡1例,发生率7%。 3讨论 腹部创伤性胰腺损伤是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重危疾病。若
3、术中明确诊断胰腺损伤,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对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须及时报告医生预防和及时处理。 3.1腹腔内出血 患者手术创伤大,持续时间长,创面出血或结扎线脱落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的变化。术后还应密切观察胃管、腹腔双套管及其它引流管,如引流量很多,连续3h引流量为200ml/h,病人表现心慌、气短、烦躁、出冷汗等症状,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的发生。本组有1例出现腹腔内出血,引流量24h高达450ml,呈血性,及时处理后治愈。 3.3血糖异常 胰腺的内分泌由胰岛的多种细胞构成,其中β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胰腺手
4、术后,胰岛细胞会发生变化,出现相应的分泌失调病症[3]。本组有2例出现血糖异常,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完全胃肠外营养,根据总量计算滴注速度,24h恒速维持滴入,同时每4h监测血糖。对合并有高血糖者,按医嘱调节胰岛素用量,若有低血糖表现,报告医生适当补充葡萄糖,控制血糖在适当水平。 3.4腹腔间室综合征(ACS) ACS是指继发于腹内压急剧升高的器官功能不全,患者腹胀后出现继发心、肺、肾功能不全,即可诊断为ACS[4],是一种尚未得到重视的预后极其凶险的并发症。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胰瘘引起的腹腔感染而致高度腹胀,继而引起腹内压增加,呼吸困难,心、肺功能障碍,全身炎症
5、过度反应综合征,甚至急性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应及时发现腹胀,必要时给予吸氧、胃肠减压,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及扩肛。同时观察尿量。本组有1例患者发生腹腔间室综合征,经处理后腹胀未缓解,尿量30ml/h以上,5d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5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ARDS以进行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此为胰腺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极高[5],本组有2例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配合医生尽早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护理,行机械辅助呼吸。 3.6感染的护理 切口感染重在预防和护理。(1)正确做好术前的准备,特别是术前术区的皮肤准备要认
6、真仔细。有研究表明,腹部切口感染与备皮方法不当有关,剃毛备皮方法不当,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2)应预防性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最适宜的时间是术前1h,使药物浓度在切口组织受污染时达到高峰值;术后8h再给一次剂量,以维持血液中抗生素的浓度;(3)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疼痛,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体温、脉搏、白细胞是否在正常范围。 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或败血症,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听诊双肺呼吸音,教会家属为患者拍背。 应维持电解质平衡,定时查电解质,观察每小时排尿量,根据检测结果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加重心脏负担。部分
7、患者术后失眠,考虑与疼痛、体位不适及各种引流管限制活动、环境因素及担心预后等有关,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让病人消除疑虑,减轻不适,促进疾病愈合。【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 [2]裘华得.腹部外伤再次手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1. [4]陶勇.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分型的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7):38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