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思想演变与争议

转轨时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思想演变与争议

ID:9672007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转轨时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思想演变与争议_第1页
转轨时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思想演变与争议_第2页
转轨时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思想演变与争议_第3页
资源描述:

《转轨时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思想演变与争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转轨时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思想演变与争议2.探讨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姚洋(2000)指出,土地的不定期调整就如同一种随机税,而稳定的地权可以通过促进土地长期投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何凌云、黄季焜(2001)认为,土地制度安排的不稳定不但影响农民对农业用地的长期性投入,而且影响其对农业用地的短期投入。李郁芳(2001)认为,稳定的承包经营权不仅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赋予农民稳定的土地保障功能和失业保险功能。3.深入研究了农地产权制度的法制建设。农地法律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界定,这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关于农地承

2、包经营权的权能属性,主要有4种观点。一是物权说。王小映(2002)认为承包经营权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为内容,是对标的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权,而不是对(发包人)集体的请求权。二是债权说。梁慧星(1998)认为,在联产承包合同下,农民与集体之间是一种“对人权”的债权关系,属于债权性质。三是从债权向物权转化说。钱忠好(2002)认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债权形式出现的具有一定自物权属性且呈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物权化变迁趋势的特殊的土地权利。4.强调农地流转市场化建设。从农地产权看,姚洋(2000)认为,农民拥有完整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农地市场流转的前提条件。

3、从政府作用看,张红宇(2002)认为,政府的职能应当主要体现在健全土地法规、界定土地产权和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则上。从具体途径看,马晓河(2002)认为,培育农地托管公司、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是现实可行的新思路。从农地流转中农民的地位看,党国英(2003)认为,农民在土地方面的权益没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才导致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市场难以发育。2002年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较好地回答了农地制度变迁中的若干难题,但又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家庭经营农户与土地结合的全部问题,由于它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强调了土地使用权的家庭承包性、稳定性、排他性和

4、自主性,禁止了行政调整,这无疑有助于稳定农民的土地预期,使农民将土地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经营,但30年的承包期限仍然给农民一种权宜之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与其每隔若干年延长一次承包时间,不如将土地使用权永久性赋予农民,实行国有永佃制,让农民也成为有产者。而且,当经济条件成熟时,顺利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转变小农经营方式——最根本的是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其中,又以土地流转机制最为关键。土地流转机制的核心一是要确立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使土地使用权成为一种可以进行抵押、投资入股、有偿转让等的资产;三是要杜绝社区侵占土地流转收益现象,使农民获得土地流转的全部收

5、益。总之,只有农民利益至上的机制,才是市场化的流转机制。六、以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为主线,创建发展中大国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以上评述的各个方面,均是从不同侧面研究转轨时期对中国小农经济的改造,特别是对家庭经营农户为代表的过渡型小农经济的改造问题。如果说上个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以前我国是传统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业合作化以后到70年代底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是计划经济小农(即“集体小农”)的汪洋大海,那么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也可以说是过渡型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因而,对过渡型小农经济的改造,实现过渡型小农经济向现代市场农民的进一步转轨,也必然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经济转轨的题

6、中应有之义。从中国发展中大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践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经济改造思想的基本原理,以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为主线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是一种对广大过渡型小农实行市场化、社会化改造的理论。其要点有:第一,以农民的“两个转变”为根本目标,即由自给半自给小农向现代市场农民转变,由小农占大多数向农民比重大幅下降、纯粹农民向亦工亦农兼业农民乃至工人转变。第二,市场化改造和社会化改造相结合。从市场化改造看,主要是通过完善家庭经营单位功能,构造面向市场竞争的农户商品生产主体,进而通过农地制度改革健全和强化这一主体。体现由自给半自给农民向现代市场农民转变的

7、目标。从社会化改造看,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为前提。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体现减少农民、提升农民的目标。这里“提升”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农户获得产前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乃至成为社会化生产的农业车间。二是离开土地经营,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民,或亦工亦农,或加入新兴的工人阶层队伍。第三,先市场化,后社会化。这不仅与当时我国农业社会化程度很低,难以马上以社会化来改造小农密切相关,而且还在于改革初期我国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为主要特征的集体小农经济,既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又是传统自然经济体制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