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67258
大小:6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5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内容提要】援引“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各种尝试明显带有“传统——现代” 两分的现代化模式的印痕。中国古代市民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或现 实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之上。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有一些初步的研究,但 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某些成果能给市民史的研究提供启示。 市民社会与宗法社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的基本命题。【摘要题】综述【关键词】中国古代/市民史/市民社会【正文】市民阶层在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兴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显著的现象。 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
2、层的讨论深受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对西方理论的援用在推进 市民史研究开展的同时,也对建立独立的市民史分析模式带来了负面影响。要真正理解 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将相关的研究建立在中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本文拟在回顾前人对市民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立中国古代市民史的独立命题提出自己 浅薄的想法。 一、“资本主义萌芽说”与“市民社会”理论 虽然“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但在援引“市民 社会”理论对中国历史(社会)进行分析的各种尝试中,无论是50年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大讨论,还是80年代下半叶“市民社会”
3、理论在中国学界的兴起,都是在承认“西方 现代”与“中国传统”的两分界定基础上展开其讨论的,因此中国市民史(市民社会)的 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传统——现代”的现代化模式的印痕。 50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大讨论,是在毛泽东一个特殊的假设——“中国封建社会内 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 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P1)下展开的。其中有关古代“市民阶层”的讨 论,则援用了马克思有关“市民等级”的理论,其主要的讨论者有侯外庐、刘炎、尚钺 等人,而吴大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近代现代史组等人
4、的文章则对以上论者 的观点提出了怀疑。(注:侯外庐《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潮的特点》,刘炎《 明末城市经济发展下的初期市民运动》,均收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中 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三联书店[北京]1957年3月出版,第91~125页与第401 ~435页。此外还有尚钺《明清之际中国市民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此文未见,可能 因为后来成为批判的对象,无从发表(参见《新建设》1959年第6期有关文章,及吴大琨 对它的批判文章)。吴大琨《评“明清之际中国市民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中国人 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近代现代史组的《评尚钺同志
5、关于明清社会经济结构的若干观点 》,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所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讨论集续编》(三联 书店,1960年),第273~283页与第331~353页。)对此,杜真在《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问题的讨论》一文中这样总结:“关于明代后期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在侯外庐、 尚钺先生的文章中有较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十七世纪中国的市民,正如恩格斯对当 时德国市民等级的阶级区划一样,大体上可分为城市豪贵集团、城市中等阶级的改良集 团和城市平民集团三大营垒……尚钺先生批评有些人因为与‘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前身’ 相类比,从而否定另有市民等级存在的见解
6、……吴大琨先生对上述说法提出反对的意见 。他认为明末城市手工业者与商人们反对‘税监’、‘矿监’、‘织造太监’的运动, 不能与欧洲的‘市民运动’一样看待,而只能作为与农民反对地主同样性质的斗争来看 待。”[1](P1092)虽然此后相关的争论一直在进行,也有重要的反驳文章出现,(注: 刘志琴的《商人资本与晚明社会》比较系统地反驳了这种观点,见《中国史研究》1983 年第2期,第85页。相关的文章较多,如王翔的《论明清江南社会的结构性变迁》(《江 海学刊》1994年第3期,第147~148页);傅衣凌的《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7、》1988年第3期,第5-7页)。)但“资本主义萌芽说”还是成为史学 界的主流观点——至少是解释中国古代市民的主流模式。 80年代下半叶,在“中国1978年以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向变迁着的城乡结构与新生的主 要发生在城市中的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结构并存的双二元结构的转换”的背景下,“市民 社会”研究,作为“研究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等论题”的“一个新 的分析框架与解释模式”,首先在政治学界兴起。[2](P113) 与“资本主义萌芽说”所援用的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中的“市民等级”不同,“市民 社会”主要是指“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观念进
8、行自主活动,以实现物质利 益和社会交往的、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民间独立自治组织和非官方亦非私人性质的公共 领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