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

ID:9653162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4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_第1页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_第2页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_第3页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_第4页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物权法对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之探析[摘要]从物权法的内涵和社会功能看,物权法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能有效地解决纠纷、能有效地防止纠纷的发生及能够保证秩序本身的公正。我国由于物权法的缺失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征地拆迁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及物业管理纠纷等,这些问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和谐。《物权法》的颁布为防止及解决上述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物权法社会和谐定分止争  20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同年10月,《

2、物权法》将正式实施。  这部法律全面准确体现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与13亿中国人生活密切相关,从起草到表决通过历经8次审议,现在它终于从幕后走上前台,发挥其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功能。  这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将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增添新的推动力。作为民事财产基本法,物权法能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哪些贡献?在物权法实施之际,本文就该问题做一粗浅探讨。  一、从法理学角度看物权法与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从字面上讲,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

3、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

4、,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物权法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什么?回答该问题前,我们需考察物权法的内涵与社会功能。物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是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有权是物权的基础,用益物权

5、和担保物权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物权法从民法角度明确物的归属即确认物是属于谁的,明确权利人对物享有哪些权利,明确对物权如何保护。概括地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都适用物权法。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财产是人类生产、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财产经济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物权法是民法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物权法的独特功能,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通过明确物的归属,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二是通过明确权利人对物享有的权利和对物权的保护,发挥物尽其用的

6、作用。“定分止争”是物权法的首要功能。在人欲无穷而物质有限的资源稀缺型社会,物权法的基本功能在于明确物之归属,从而达到定分止争的作用。物权法是通过所有权制度来实现该功能的。关于所有权制度的这一功能,自古以来人们即有清楚的认识。在中国古代  对不同主体的权利进行不平等保护,已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征地拆迁纠纷就是其一。征地拆迁类纠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顽疾,已经诉诸媒体的拆迁事件就多得不胜枚举,因拆迁引起的一幅幅不和谐画面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2003年8月22日,南京市拆迁户翁彪在玄武区邓府巷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点燃自

7、己浇满汽油的身体。同年9月15日,同样的悲剧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发生在安徽农民朱正亮身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两件因拆迁纠纷引起的自焚事件,而这只是拆迁纠纷中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目前,违法、强制拆迁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愈演愈烈,已经成为规模性、颠覆性破坏宪法和其他国家基本法律以及严重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一大社会公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强行征地、野蛮拆迁、损害被拆迁户利益何以频频发生?物权法的缺失是一大根本原因。《宪法》第四次修正案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

8、用并给予补偿。但是宪法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对条文的理解各不相同,已有的物权制度没有对征地制度进行详细规定,且物权制度又过分强调团体本位,忽视了个人利益,一般民众享有的私有财产始终处于道德上受指责、法律上被贬低的地位,不但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且还经常受到公共权力的侵害。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这种立法政策,在征地、拆迁等事务中以“公共利益”为庇护,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