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46627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7000字汉语言文学论文:儒家通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7000字汉语言文学论文:儒家通病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7000字汉语言文学论文。长期以来的尊孔读经败坏了中国入的汉语汉文;孔丘惟一只重礼乐身份的正名,而无语文的正名;孔孟的人性本善颠倒混淆了汉语汉文的逻辑结构和程序;三畏的孔儒意识冻结了汉语汉文发展的自由开放的一切的可能性;汉语概念没有定义;汉文句子没有标点;全部的汉语汉文没有语法和文法;中国人的全部的言、行、思丧失了自然的逻辑;解决的惟一办法是逐渐地废除孔儒对汉语汉文的历史影响。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主要是汉语、汉文,基本上是在孔丘及其
2、儒家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之下逐渐地积累形成的。因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类型的词汇的使用,全都深深地积累和浸染了儒家文人思维的习惯。非常明显,汉语中的词汇,全都缺乏精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孔丘所谓的正名,完全指的是人们的身份遵照礼乐的严格的规定性,例如诸侯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天子,大夫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诸侯等。总之,人们必须严格地遵守礼乐对于各色人等的安排。说白了,孔丘的正名完全与定义语言之中的词汇的内涵无关。正是因此,孔丘在《论语》之中所说到的任何一个名词,都没有精确规定的定义。孔丘的这种完全随意使用语言的习惯,事实上是把定义的责任赋予了传统的惯性,诚如孔丘自己所言:述而不作
3、,敏而好古。正是这种述而不作,敏而好古的说法,彻底埋葬了中国人的语言和语文中名词的精确性、动词的准确性和形容词的明确性。今天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吗?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有些中国人还在继续荒唐地崇拜孔丘,把他当作中国人永远的楷模。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做法完全不同。老子非常重视道和德等重要概念名词的定义。除了老子之外,墨子也有这种良好的习惯,然而自从孔丘以来的儒家文人们则全然没有给名词以一个精确定义的习惯。孔儒们的这种完全按照传统运用语言、文字的极坏的恶习深深地影响到了后来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汉语的习惯,这种极坏的习惯一直沿袭到了今天。造成的后果,即是中国人的语言中的任何名词(动词
4、、形容词等)概念的几乎绝对的模糊性。如此语言的模糊性再加上汉字本身的一字多义、一音多义,这使得整个汉语的精确性没有了。不仅名词模糊,动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等同样模糊,说白了,是整个汉语的模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不要说其他,《论语》之中最重要的仁、义二字就缺乏精确的定义。说到头来,除非有实物的名词比较准确之外,其他所有稍稍抽象一点的概念,就全都只能模糊、混沌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说到最后,汉语事实上严重地缺乏精确地描述抽象事物的能力。中国人不能兴起近现代人类的自然科学,汉语的缺乏抽象地描述事物的能力,就是第一道最难过的坎。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
5、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9000字汉语言文学论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课标中说,汉字是平面型方块字,笔画平行或纵横交错,多向展开;笔画种类繁多,组合式样丰富;汉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学习汉字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知、含义、用法的整体掌握,要研究汉字的学习方法及规律
6、,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汉字教学上注重对汉字的分析,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及书写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仅创造了汉字,还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很多信息融和在汉字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深入地分析每一个汉字,都是在像和古人对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得到除所学汉字本身之外的更多附加值。从造字学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等,在教学时,可以此
7、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一、象形字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田,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问:你看到的是什么?其次,中国人把许多语言中重要概念的逻辑结构、逻辑程序完全地弄颠倒了。造成这种毛病的根源还是在于孔孟的儒家。一方面孔丘以礼乐为本,另一方面,孟轲以善为本(即所谓人性本善),孔、孟二位相继把理应属于相对范畴的东西视为本,以致从一开始,中国人就丧失了真(存在)的真本。千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