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循环经济运行机制探讨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循环经济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就像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靠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生存,如果人们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这一理论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超前性,但当时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环境的末端治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才注意到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的重要性,9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人类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开始形成将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思想,并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
2、调发展的主流思想。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实际上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一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在这里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范围之内,最终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我国新近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
3、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里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控制活动,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使得能用较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这里的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控制活动,目的是通过延长产品的服务寿命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这里的资源化是输出端控制活动,是对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使废弃物转化为再生原材料,重新生产出原产品或次级产品,如果不能被作为原材料重复利用,就应该对其进行热回收,目的在于通过把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方法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
4、物的排放量。 2、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时要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内,将人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 (2)新的经济观。传统工业经济主要强调了资本、劳动力的循环,而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循环经济的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
5、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保护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
6、统的承载能力,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因素纳入经济发展中,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区域循环经济同循环经济一样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如某一企业炼钢产生的残渣,可以在异地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料,烧制水泥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可以用来发电,使这些废料在区域层面再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发展循环经
7、济是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层次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防治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困难重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促进发达地区强化生态保护、开发旅游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从整体上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