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

ID:964524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_第1页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_第2页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_第3页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_第4页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上)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尽管已有学者对于清朝的辫发史作过相关研究(注:研究中国辫发史的成果主要有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中国辫发史》,美国学者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学者王冬芳《迈向近代——剪辫与放足》等。陈生玺在《明清易代史独见》中的《清初剃发令的实施与汉族地主阶级的派系斗争》、《剃发令在江南地区的暴行与人民的反抗斗争》等文,对清初剃发令进行过集中阐释。李文海、刘仰东在《太平天国社会风情》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太平军的蓄发问题。严昌洪在《中国近代社会

2、风俗史》、《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等书中,深入探讨清末剪发易服等问题。黎志刚在《中国近代的国家与市场》中,有《想象与营造国族:近代中国的发型问题》一文,剖析了近代中国发型变化。张亦工、夏岱岱的《割掉辫子的中国》,集中探讨辫发与时人的心理。),但截至目前还很少有人从身体史的角度切入,将辫发与有清一代历史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展开论述,并且透过“辫发”这一身体符号来对清代政治与文化进行解读。    一、江山易主的“剃”满族男子剃发留辫,实源于北方女真族的风俗习惯。在战争中,辫发渐成征服外民族的一种标志。投降或归附满族者要剃去四周头发,扎成辫子。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进入

3、广宁,传令“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注:《满老文档·太祖》卷三十四,辽宁大学1979年译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因为壮丁当兵,要求较严。此时辫发还未完全成为一种政治符号,至多是满族对于投降或归附者发式服饰同一的要求。此后,皇太极继位,采取了某些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措施,但是却要求被征服地区的汉人剃发。清军每到一处,便要当地人不分老少一律剃发。随着对明战争的日益扩大,剃发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剃发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制度。在满族贵族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就会弃明忠清。而明官和汉人则把不剃发作为保持民族大义的表现。许多被迫剃了发的汉人在从辽西逃至关内的途中,被明军妄杀。有没有剃发,成为区

4、别满汉的首要身体依据。随着满族与明朝之间战争的加剧,“剃发”也开始逐渐上升到有关民族、文化层面的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剃发”最终成为有清一代著名的政治与文化符号的历程却是相当复杂的。清顺治元年(1644年),随着清军入关,剃发制度也从关外推行到关内。多尔衮强令官民剃发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甚至因此改变对清军的态度。“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注:池内宏:《清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仁祖二十二年八月戊寅,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发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不久,在吴三桂等降清汉臣的建议下,鉴于强行“剃发”所

5、引起汉人的抵制情绪,多尔衮下令罢除剃发,以收买人心。此举收到奇效,极大地减少了清军南下的阻力。明朝大臣史可法在复多尔衮的书信中也说:“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注:蒋良骐:《东华录》卷四,林树惠、傅贵九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版。)因不用剃发而对清产生某种好感。而清在辫发问题上的暂时妥协,则缓解乃至削减了满汉双方的矛盾与冲突。然而,剃发令行而复罢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矛盾。这种新的矛盾表现在:先期归顺者已经剃发,后来投降者则不用剃发,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混乱。清军南下时,又实行了“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进一步加剧了“一半剃一半不剃”的局面。于是在归降的汉官中引起了争

6、端:没剃发者主张一体从汉,以保留捍卫礼仪之邦的尊严,对剃发所象征的“蛮夷”有某种排斥心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先期归降的“剃发者”怀有一种鄙夷的心态。而已剃发者则要求一统从满,以表明自己忠于清主;同时,也可以释缓后归降者保留发式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普通百姓也因剃发与否成为了王朝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常熟,剃发者与未剃发者杂处,“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取头去做海贼首级请功,名曰‘捉剃头’,海上兵(明兵)见已剃发者便杀,拿去做鞑子首级请功,号曰‘看光颈’。途中相遇,必大家回头看颈之光与不光也”。社会上弥漫着恐慌心理:“福山数十里遗民,不剃发则惧清兵,剃发又惧明兵,尽惴惴焉不聊生矣。”(注:七峰樵道人

7、:《七峰遗编》第57回,转引自陈生玺《明清易代史独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此时的辫发已无关乎民族风俗,其所代表的降清还是附明的政治含义被进一步凸现出来,由此拉开有清一代“辫发”与政治纠缠史的序幕。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多尔衮遂改变剃发与否“听其自便”的政策,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在剃发令的罢而复行中,部分降清汉官起了很大作用。清军南下旨在夺取明朝江山,使被统治者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