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然而,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低碳产业作支撑,舍此,绿色低碳经济就是一具空壳。我国完全可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我们应本着这种理论思维,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产业生态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
2、道路;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化;以绿色低碳消费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绿色低碳经济;新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1.3[二、产业层次低: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系列发展问题,包括脱贫、就业、缩小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等等。这就决定了当今我国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在这个前提下如何科学选择绿化低碳发展的路径?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仍处于社会
3、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任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等资源禀赋以及相对低度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这些最现实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首先,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我国需要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7%,预计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25年达到75%左右。在此期间,重化工业化阶段也还将持续约20年左右。同时,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大量聚集,对物质、能源、住房、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并将与重化工业发
4、展呈现相互支撑的态势,这必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这种“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性排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制约。 其次,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技术看。“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十分有限。我国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化石能源当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富含碳基的特性决定了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不可回避。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重引进,轻消化”导致
5、了目前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旧受制于国外。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 再次,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6:46.8:42.6。“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如表1
6、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部门的“重化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但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这带有明显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必须看到,与重化工业、“两高一资
7、”产业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产业整合度不高,而创意、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这个问题,我们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第一产业,从耕作方式到产值构成,现代的、近代的、古代的技术并存,从老牛拉犁到现代机械耕作并存,传统种植、养殖、靠天吃饭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并存,多元结构明显,但传统种养结构仍为主体。第二产业,以机器体系大规模生产为主体的传统的技术结构支撑着传统的产业结构。我国经
8、济中能耗资源消耗高而产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其基础性、结构性的根源就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低度化。从我国2008年在GDP增长速度前14位的省份的经济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共同特征是能源、原材料及关联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有明显比重,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规模大、增长迅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重重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