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2611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中职立体几何探究教学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职立体几何探究教学体会 一、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则 立体几何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教学中要克服这种弊端,还概念和法则形成过程与学生。 如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
2、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究,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究发现定理、结论 数学中的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究发现的。如果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
3、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究,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探究,先提供一个开放问题,已知a、b是两条异面直线,M、N分别是a、b上的点,问如何确定MN的长?接下来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师:要确定MN的长,首先要让两异面直线的位置确定下来,异面直线的位置如何确定?生:一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是异面直线的距离。师:因此,我们添加则两个条件上去,即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q,公垂线段长AB长为d,现在看一看,MN的长是否可以确定下来了?生:还不能确定下来。师:那么MN的长还与什么
4、有关? 生:与M、N分别到垂足A、B的距离有关。师:我们将这个条件也添加上去,即设AM=m,BN=n,现在MN的长可以定下来了吧?生:没有,应当还有两种情况。师:好,那么大家在讨论一下,是哪两种情况,并就这两种情况来探究MN的计算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参与,结果终于获得了。 三、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淡化“问题意识”,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探究教学要强化“问题意识”
5、,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时,可以作如下设计: 提供问题:在水平的地面上竖起一根电线杆,请大家想一个办法检查一下电线杆与底面是否垂直? 设计解决方案:将电线杆抽象为一条直线,地面抽象为一平面,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设计方案如下:用一块三角板,让一条直角边紧贴电线杆,直角顶点靠地面,旋转一周,则可以断定电线杆和是否地面垂直。 问题的发展:教师在肯定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新问题:是否有比这个方案更简便易行
6、的方案呢?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让三角板旋转一周,而只是检查了两个位置且都和地面贴得很好,他就断定电线杆和地面垂直,你们认为正确吗? 问题的深化:教师要求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且和平面内过交点的两直线都垂直,它是否和这个地面垂直? 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三角板和铅笔做模型作验证,发现确是垂直的,然后师生共同研究制定理论上的证明方案。 如在证明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时,教材是利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的。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证法。有的学生提出用反证法证
7、明,有的同学认为直接用定义证明,然后进行比较,发现教材中的方法并非最佳方法,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增加发散机会,通过交流,实行群体效应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探究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注意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探究教学要求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
8、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探究式教学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