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

ID:9630359

大小:193.44 KB

页数:76页

时间:2018-05-04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_第1页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_第2页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_第3页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_第4页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SupernaturalHorrorinLiterature原著:H.P.洛夫克拉夫特翻译:setarium一、引言I.Introduction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则来源于未知。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心理学家也对此无可否认,而对它们的承认也斩钉截铁地确认了怪奇恐怖题材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为其进入正统文学建立了条件。与此分庭抗礼的则是唯物主义学者们基于世俗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各类嘲弄,和毫无美学动机的理想主义者所倡导的文学形式:即希望通过天真乏味的作品,促使读者接受其中盲目自大的乐观精神[1]。不过,即便是在如此阻力之下,怪奇小说仍旧顽

2、强地存活了下来,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其基本但深刻的原则——即使无法被广泛接受——必定也能对足够敏锐之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2]。鬼怪恐怖题材往往是小众的偏好,因为它既对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读者的思维脱离日常生活的局限。相对而言,仅有少数人有足够的精力挣脱每日工作的束缚,以便回应那来自彼方的呼唤;而描述众所周知的感受与事件,或那些衍生自这些感受与事件、多愁善感的故事演绎,总会无可争议的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这一点或许毋庸置疑,因为人类经历中的主体便是由这些平凡的事件构成;但思维敏锐之人总会存在于我们中间,而有时这些精湛的头脑中某块不为人知的角落则会被某股奇思妙

3、想所占据。如此看来,没有任何合理化论调、人格改造、抑或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3]能够彻底抹杀阴森的树林或耳边不经意的低语所带来的快感,而此处涉及到的传统思维或心理规律,如同其它任何传统与心理规律一般,也早已在人类的集体意识中根深蒂固。它与宗教意识同时出现,也与其中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同样,它也是我们最原始的生物性遗产,对我们种群当中那些人单势孤但缺一不可的少数派来说,对这种能力的保持与维护是绝不可怠慢的。[1]:参见论文〈辩护再临!(TheDefenceReopens!)〉”(1921)“他(幻想作家)的职责决不是取悦孩童、教化读者、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遗老遗少们炮制虚伪乏味的“积极

4、”作品,更不是说教般地重复那些向来无解的人性问题。“〈论文选集〉,卷五47页。[2]:参见同上论文:“(幻想作家)是歌唱暮光中的景象与儿时记忆的诗人,只会为敏感的头脑歌唱。”[3]:洛夫克拉夫特向来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持某种鄙视态度,尽管仍认为它为推动文化发展而功不可没:例如此句,“反之,弗洛伊德和他幼稚的象征主义”(出自〈超越睡梦之墙〉)一个人的天性和情感决定了他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行为[4];种种可明确理解的情感大多基于欢乐与痛苦[5],同时也构架于种种来龙去脉均无比清晰的事物之上。而当他接触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早年间世上充斥着这种东西——形态各异的拟人,天马

5、行空的演绎,与崇高无上的敬畏之意往往便会由此发展而出,恰如这个在当时思维简单贫乏,且经历有限的年轻种群所做的一般。未知即是不可预测,而对我们的原始人祖先来说也便是值得敬畏的全能之源,恩赐与灾祸会以神秘且超乎想象的原因从中而来,降临在人类身上。因此,它们显然属于某个完全不可知晓的存在,我们也绝对与它毫无关联。梦境这一现象帮助了幻想世界或精神世界这一概念的发展,而总的来说,人类文明初期那野蛮残酷的生存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对超自然的依赖,毋庸置疑,人类遗传的精髓同样也早已被各种宗教与迷信所浸透。作为无可争议的科学事实,这种宗教与迷信的浸染,考虑到潜意识思维与生物本能之间的联系,对

6、人类的影响也是永久性的。虽然人类认知里的未知领域在数千年间不断缩小,外太空仍然笼罩着几近无穷的秘密[6],同时,无论某些曾经神秘的事物现已如何为人熟知,神秘感的强大冗余依旧附于其上。况且,在我们的神经组织中也仍尚存着对旧时本能的生理依赖,即使是将表意识中的好奇性完全抹杀,这一部分仍会在潜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发挥效应,产生影响。[4]:与本文之后的人类学见解相同,很可能来源于洛夫克拉夫特对诸如E.B.泰勒(E.B.Taylor)的〈原始文化(PrimitiveCulture)〉(1871),约翰.菲斯克(JohnFiske)的〈神话与神话创造者(MythsandMyth-Makers

7、)〉(1872)与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爵士(SirJamesGeorgeFrazer)的〈金枝(TheGoldenBough)〉(1890-1915)等人类学学术著作的阅读。[5]:反映了洛夫克拉夫特对伊比鸠鲁派享乐主义(Epicureanism)的认可:生命的全部意义便在于通过避免痛苦使享受的乐趣最大化,最终达到极乐(ataraxia)的状态。参见〈信件选集〉卷一87页;论文〈论人性之人生(LifeforHumanity'sSake)〉,〈论文选集〉卷五45-46页。[6]:这一论点便是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