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

ID:9629066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_第1页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_第2页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_第3页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减压安慰功能之中。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减压功能显现得尤为重要,它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价值定位    一、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

2、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    二、民俗文化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中国民俗学文化创始人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与所有人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贴近的特殊教育方式[1]。  1.民俗文化是社会规则的重要渊源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此区域的民众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当这种经验总结成为部分区域内

3、的习惯进而发展成为该区域内普遍遵从的习俗之后便在该区域内发挥着普遍的约束力。这些民风民俗以本地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贯穿着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形成在本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新的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民俗超越了法律,超越了道德,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很自然的成为当地通行的社会规则。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给刚出生的小孩儿“洗三”的习俗,孩子的父母主动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看望刚出生的婴儿。在婴儿满一个月之后再操办盛大的宴席,给婴儿过“满月”,此时不仅亲朋好友要过来,本村附近的很多的邻居和熟人也都会过来。在小孩儿满一岁的时候,父母们就要操心

4、给小孩“抓周”的事情了,这一系列的习俗既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又体现了长辈对子女和晚辈的喜爱和期盼。  农村很多地方在老人过世之后会举行盛大的葬礼,子女亲朋隆重的送老人入土为安,这既是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重,又是对老人一生的总结。在送老人出山之后的三十五天之类又要准备“过五七”。家里有老人过世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白事),亲朋好友和本村邻里要过来悼念,待老人入土为安之后,子女们就应该忘记这些不幸之事,照常过日子并且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俗称“脱百转红”,其形式就是在司仪的主持之下将大门上的白对联换成红色的。在“过五七”当天亲朋好友和本村邻里也会

5、在主人家选定的日期里到家来冲喜。  不管是小孩子出生之后的“洗三”、“满月”、“抓周”还是老人过世之后的葬礼“过五七”,村子附近的人都会很热心的帮忙,帮厨的帮厨,打扫收拾的打扫收拾,遇到老人突然过世的时候,帮助通知亲朋好友,一切都井井有条。没有过来帮忙的邻里也会过来祝贺或者悼念,很少有附近的邻里不过来的。在农村,这种互帮互助、相互道喜祝贺和哀悼的习俗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谁家没有个三灾五难?谁家没有老人?谁将来不会成为老人?都生活在这个区域,三天两头打照面,对于这样的红白喜事亲朋邻里们都不敢怠慢。农村关于一系列的丧葬礼仪其实是

6、为了让子女们时刻谨记着关爱老人,不忘老人的教诲。尊老爱幼和互帮互助的传统在中国民俗文化之中表现的格外明显,以上仅仅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习俗之一。  2.民俗文化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的关键。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2]。如何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

7、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树人,只有本土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致富技能加强了,具有了“造血”功能,新农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不乏动力。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可取代的作用,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一旦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3]。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个体和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性任务也会得到较为妥当的解决。  三、民俗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1.

8、民俗文化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伴随着集体经济的弱化,文化建设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花鼓剧团解散、电影院拆迁等等一系列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使得农村文化日益贫乏。好在信息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延伸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接触到外界的信息获得文化的给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减压安慰功能之中。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减压功能显现得尤为重要,它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价值定位    一、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

2、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    二、民俗文化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中国民俗学文化创始人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与所有人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贴近的特殊教育方式[1]。  1.民俗文化是社会规则的重要渊源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此区域的民众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当这种经验总结成为部分区域内

3、的习惯进而发展成为该区域内普遍遵从的习俗之后便在该区域内发挥着普遍的约束力。这些民风民俗以本地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贯穿着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形成在本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新的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民俗超越了法律,超越了道德,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很自然的成为当地通行的社会规则。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给刚出生的小孩儿“洗三”的习俗,孩子的父母主动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看望刚出生的婴儿。在婴儿满一个月之后再操办盛大的宴席,给婴儿过“满月”,此时不仅亲朋好友要过来,本村附近的很多的邻居和熟人也都会过来。在小孩儿满一岁的时候,父母们就要操心

4、给小孩“抓周”的事情了,这一系列的习俗既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又体现了长辈对子女和晚辈的喜爱和期盼。  农村很多地方在老人过世之后会举行盛大的葬礼,子女亲朋隆重的送老人入土为安,这既是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重,又是对老人一生的总结。在送老人出山之后的三十五天之类又要准备“过五七”。家里有老人过世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白事),亲朋好友和本村邻里要过来悼念,待老人入土为安之后,子女们就应该忘记这些不幸之事,照常过日子并且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俗称“脱百转红”,其形式就是在司仪的主持之下将大门上的白对联换成红色的。在“过五七”当天亲朋好友和本村邻里也会

5、在主人家选定的日期里到家来冲喜。  不管是小孩子出生之后的“洗三”、“满月”、“抓周”还是老人过世之后的葬礼“过五七”,村子附近的人都会很热心的帮忙,帮厨的帮厨,打扫收拾的打扫收拾,遇到老人突然过世的时候,帮助通知亲朋好友,一切都井井有条。没有过来帮忙的邻里也会过来祝贺或者悼念,很少有附近的邻里不过来的。在农村,这种互帮互助、相互道喜祝贺和哀悼的习俗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谁家没有个三灾五难?谁家没有老人?谁将来不会成为老人?都生活在这个区域,三天两头打照面,对于这样的红白喜事亲朋邻里们都不敢怠慢。农村关于一系列的丧葬礼仪其实是

6、为了让子女们时刻谨记着关爱老人,不忘老人的教诲。尊老爱幼和互帮互助的传统在中国民俗文化之中表现的格外明显,以上仅仅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习俗之一。  2.民俗文化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的关键。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2]。如何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

7、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树人,只有本土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致富技能加强了,具有了“造血”功能,新农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不乏动力。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可取代的作用,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一旦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3]。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个体和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性任务也会得到较为妥当的解决。  三、民俗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1.

8、民俗文化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伴随着集体经济的弱化,文化建设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花鼓剧团解散、电影院拆迁等等一系列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使得农村文化日益贫乏。好在信息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延伸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接触到外界的信息获得文化的给养。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