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的思考 摘要:一直以来,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网络信息时代,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方文化知识,有利于翻译者者英语文化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本文旨在互联网时代,对翻译者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做几点思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翻译思维差异互联网 一、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英语写作,因为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习惯表达法。这些成语、习语内涵丰富,语言生动活泼。文章中适当地使用这类短语,可避免语言的单调贫乏,使句子生动而富
2、有内涵。其次,提高用词的宽度。用词的宽度可以反映出写作者所掌握的词汇量。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大,那么当表达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时,则可以换一种说法。再次,实现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信、达、雅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总体来说,信、达、雅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信于作者,就要传达作者的真情,而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播,就需要对原文进行一些修饰和调整,甚至包括滤化原文中难以被译语所接受的有关信息。当然,在不同文体翻译中,着力点应各有不同。科技文体的翻译更加强调信,译文的内容不可有些微偏颇,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文学文体的翻译,在信、达的基础上
3、,要着力于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应当如此。 二.学生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的策略 1。了解价值观差异 就价值观而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价值,往往识大体、顾大局,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谋求集体利益。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西方的传统文化蕴育了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以谋
4、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实质。西方人崇拜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这种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可以从大量英语词汇中得到验证,如egocentric,egoidea,egoism,egoist,egopsychology,self-control,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self-esteem,self-made,self-reliance,self-respect等等。英语习语中也有Godhelpsthose-selves;而汉语中则有天下兴
5、亡,匹夫有责等 2。体会英美风俗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红也用于指年轻女性,如红妆(女子盛装),红颜(少女)。而英语中的red除了表颜色外,和汉语中的红则有所不同。在英语习语中,gointored意为出现赤字、发生亏损,seered指气得发疯、大发雷霆,paintitred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把某事物弄得引人注目。此外,在中国,从古至今,尊老是我们一直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老在汉语中可用来表达尊敬,如老先生、张老、王老等都是表达对对方的尊敬的称呼。在中国,年长是经验、威望甚至智慧的象征。而在西方,old一词常意味着赶不上潮流。过时等。在西方文化中,年龄被看作为个人隐私
6、,尤其是女性,她们忌讳别人询问自己的年龄。而在中国,见面互问年龄则和英国人见面先说天气一样习以为常。 3。翻译思维构建之于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人名等都出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对于这些神话故事的了解不够就会造成对这些大师们的名作的欣赏和理解中难以解决的障碍,从而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对其翻译也就会感到难以下手或不能达到翻译的其中一个目的,即传递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了解英语中许多古希腊和罗马神话的故事及其渊源,是掌握典故的内在涵义的重要手段,因为典故都与一定的神话的故事有关。如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源于《圣经》的故事和典故比比皆是。作者们在
7、写作中,经常巧妙地引用《圣经》里的典故、人物和词句。例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及《力士参孙》则分别取材于《圣经:旧约》故事中的《创世记》、《士师记》和《圣经:新约》中的《路加福音》。《圣经》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成语、典故在各国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的缩影,它包涵着特定时期特定地方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诸方面。因此,文学翻译要求译者除了具备过硬双语语言基础之外,还必须了解并熟悉原作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