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ID:9627047

大小: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_第1页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_第2页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兼论棉花从西域传入内地的问题编者按: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考证,廓清了某些历史的疑团,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新结论,值得一读。这里刊发的是作者提供的电脑录入稿,其中有些字字库没有,不能显示,读者可从《历史研究》发表的文本中查阅。内容提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就有了棉花的种植,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与吐鲁番气候相似,交通又便利,因此敦煌也应有棉花的种植,其证据主要是敦煌文书中有大量的"緤"。其实,"緤"除了棉花、棉布外,还有毛布或毛织品这一含义。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文书中的"緤"并不是指棉花,而是指毛布。敦煌文书《官布籍》中的官布也是毛布,并非

2、棉布。唐五代时,不仅敦煌,就是内地也还没有棉花的种植。棉花并没有通过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宋元之际在陕右种植的棉花,应该不是原来新疆种植的棉花,也不是经河西走廊传入的,而是其他的棉种,可能是从南方传入的。关键词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西域传入唐五代敦煌是否有棉花种植,因为没有直接的二、氎、緤的另一含义--毛布或毛织品"疊"除了棉花、棉织品外,还有毛织品这一含义。如《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有"榻布皮革千石",裴骃释榻布为白疊,而唐司马贞以为非白疊,乃"粗厚之布"。引《广志》云:"疊,毛织也"。由此可知,"白疊"古亦指毛布。当"氎"取代"疊"后,其毛布或毛织品的含

3、义更为明确。如《宋本玉篇》(2)卷二十六:"氎,徒叶切,毛布也"。《农政全书校注》引张勃《吴录》曰:木棉"又可作布,名曰白緤,一曰毛布"。(3)如《正续一切经音义》引《大宝积经》第八十九卷:"白氎,音牒,《考声》云:毛布也,草花布也";引《妙法莲花经序品第一》:"氎,徒协反。《切韵》:细毛布。今谓不然,别有氎花,织以为布,其毛所作诸褐罽是";引《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埤苍》云:氎,细毛布也。《考声》云:亦草花布也";引《佛般泥洹经上卷》:"《字林》:氎,毛布也";引《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第二》:氎,"《切韵》:细毛布也"。(4)《吴录》、《考声》、《字林

4、》皆三国六朝时书,由以上引述可知,三国以来,氎就有了毛布这一含义。当然,毛布并非氎的惟一释义,大约在刘宋或肖梁时,氎就开始指棉花、棉布。如《正续一切经音义》引《持菩萨经》第四卷:"帛氎,西国撚草花絮,织以为布,其花如柳絮";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九十八卷:"白氎,西国草名也,其草花絮堪以为布";引《金光明经卷第六》:"白氎,西国草花,絮撚以为布。亦是彼国草名也";引《转女身经》:"氎者,西国木棉草花,如柳絮。彼国土俗,皆抽撚以纺成缕,织以为布,名之为氎"。(5)我们说氎既可以指棉布,也可以指毛布。如《正续一切经音义》引《曼殊室利菩萨阎曼德迦忿怒真言仪轨经》

5、曰:"《埤苍》云:氎,毛布也。字书作,(1)《释录》第三辑,第89页。(2)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出版。(3)见[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59页。(4)[唐]释慧琳、[辽]释希麟撰《正续一切经音义附索引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卷第18页;第27卷第16页;第34卷第9页;第52卷第25页;续第5卷第15页。(5)[唐]释慧琳、[辽]释希麟撰《正续一切经音义附索引两种》,第30卷第14页;第4卷第13页;第29卷第9页;第33卷第17页。经本作緤,音先节反,非经义"

6、;引《大威力马枢瑟摩明王经卷上》释氎曰:"《切韵》:白氎也,西域所尚也。经文从系作緤,俗用,非也";引《菩萨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第二》释氎曰:"徒协反。《切韵》细毛布也。……经文作緤,俗用,非。"(1)唐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不仅引用《韵英》、《考声》、《切韵》以释其音,引《说文》、《字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以释其义,而且还兼采前人玄应、慧苑、云公、基师等诸家音义,对群经进行了音训。由上引《一切经音义》可知,在唐人的观念中,氎已有了棉花、棉布和毛布两种含义,而且在释棉花、棉布之义时,所引述的资料只有西国草名这一条

7、,其史源也应是前引《梁书》中的记载,由此可知,在唐代,棉花或棉布还是非常稀有之物,在内地应该还没有种植。否则,释慧琳就不会以这样单薄的材料来释棉花、棉布了。"緤"的本义为拴、缚,或指绳索。在先秦经典中,緤多作绁,音泄,如《诗经》、《左传》襄廿六、《论语》公冶长等篇。仅《楚辞·离骚》、《礼记·少仪》作緤,义皆为绳索之属,并无緤布之意。再如"长兴四年,回鹘来献白鹘一联,明宗命解緤放之",(2)也是指绳索而言。但当緤与氎混用后,就有了新义,即指棉花和棉布。但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当"緤"与"氎"混用后,"緤"除了棉布这一意义外,还有另一含义,即毛布。如慧琳和玄应的《一切

8、经音义》中,就有不少这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