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05308
大小:243.2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3
《高一生物下册期中模块考试试题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吉林毓文中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选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35题、第36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6至9页。满分90分,答卷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②目前基因工程中所有的目的基因都是从供体细胞直接分离得到的③基因工程能使科学家打破物种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性状④只要检测出受体细胞中含有目的基因,那么目的基因一定能成功地进行表达A.①②B.①③C
2、.②④D③④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的根据是()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B.基因的功能C.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D.以上都是3.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①一个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②有了启动子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③终止子的作用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④所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完全相同的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4.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结构。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
3、子。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5.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非编码区对于抗虫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不可缺少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花粉传递到近缘作物,从而造成基因污染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对抗生素抗性来确定的6.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 )A.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B.大肠杆菌
4、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7.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①─→②─→③─→④8.蛋白质工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目前已成功的是()A.对胰岛素进行改造,生产速效型药品B.蛋白质工程应用于微电子方面C.体外耐保存的干扰素D.用蛋白质工程生产高产赖氨酸玉米9.有关PCR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B.P
5、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C.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D.PCR扩增中必须有解旋酶才能解开双链DNA10.许多栽培作物由于自身缺少抗病毒、抗虫及各种抗逆基因,用常规育种的方法很难培育出抗病毒、抗虫、抗真菌及抗盐、抗干旱的新品种,目前科学家已培养出了抗病毒、抗虫、及各种抗逆转基因植物,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培育抗病毒转基因小麦所采用的基因,使用最多的是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病毒的复制酶基因B.培育抗真菌转基因植物中可使用的目的基因有几丁质酶基因和抗毒素合成基因C.培育抗虫棉,耐寒番茄、抗盐碱烟草时可使用的目的基因分别是Bt毒蛋白基因、鱼的抗
6、冻蛋白基因、调节细胞渗透压的基因D.各种抗病毒、抗虫转基因作物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1.“工程菌”是指()A.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发菌类自身某些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B.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把相同种类不同株系的菌类通过杂交得到新细胞株系C.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D.从自然界中选取能迅速增殖的菌类12.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C.质粒只有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13、限制酶是一
7、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碱基序列。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I,EcoRI,HindⅢ以及BglⅡ的辨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黏合?其正确的末端互补序列为何?()A.BamHI和EcoRI;末端互补序列—AATT—B.BamHI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GATC—C.EcoRI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AATT—D.BamHI和Bgl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