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00501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石家庄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石家庄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摘要:石家庄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石家庄市居民生活用水量和需水量的比较,对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水资源承载能力 1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简单定义为:一定区域,一定时段,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资源系统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不仅是资源承载能力的一个具体限制方面,而且是环境承载能力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具有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
2、载能力的双重特性。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的内涵可以用下面的图进行说明。 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互相支撑、共同作用,来支撑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系统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对生态系统一方面可以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破坏。因此,社会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支撑的社会规模太大,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就难以支撑,难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石家庄市水资源 2.1水资源现状 石家庄市横跨太行山中段东坡和河北平原的山前地区,处于滹沱河冲积扇平原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暑悬殊
3、,降水变率高。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属全国13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石家庄市的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目前,对市区供水有实际意义的地表水只有黄壁庄、岗南两座大型水库。黄壁庄水库库容量为12亿立方米,岗南水库库容量为15.7亿立方米。城市采水系统主要由供水总公司水厂和各用水单位自备井组成,目前,供水总公司共建成投产水厂8座,清水池13座,水源井162眼,送水机37台,输配水管线1022公里,市区各用水单位自备井约有560眼。 2.2承载能力分析 通过上面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出承载能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
4、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是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主体,要使社会和环境良性发展,水资源首先要满足的就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下面才是生产需求、保护环境的需求等。 下面通过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总的供给量的比较,对石家庄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家庭用水量总的来说是一个下降的趋势,总的需水量=人均需水量*用水人口。总的用水人口是逐年上升,总的需水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2001年-2005年石家庄市城市居民总的需水量和用水量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差值分别是(单位:万立方米):5164.9,4008.3,4893.0,3419
5、.2,3678.6。 可见,现有的城市水资源生活供给量并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其用水量和需水量之间的差值,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例如:通过大量开采地下水来补给差量。 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地下水资源补给相对不足,又进一步加大了地下水的压力。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由解放初期的4.5-5亿立方米猛增到2001年的29.54亿立方米,从60年代至今,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150亿立方米,特别是80年代以来,年均超采8-10亿立方米。由于长期持续超采,地下水资源得不到保护和涵养,致使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已由60年代的6-7米,下降到2002年9月
6、底的28.68米,最大埋深达38.68米。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高邑后庄头、赵县城关和石家庄市区为中心的三大漏斗区,其中石家庄市漏斗区面积就达340平方千米,京广线以西已形成地下水疏干区,基本无水可采,而且正在逐渐东移。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40年后石家庄市地下水170米以上将基本无水可采。 3减轻水资源承载压力的对策 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没有更多客水入境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以节水为本,全方位(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节约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和潜力。同时必须
7、按照新《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水的宏观调控,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使管理工作纳入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节约用水。 一是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宣传工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各新闻媒介要积极配合节水宣传活动,广播、电视、报纸要开辟专题栏目,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节水言传活动。二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节水宣传工作;三是深人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对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宣传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通过宣传使人们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的
8、良好氛围。 (2)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