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97011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如何治理微文化传播导致的社会冲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如何治理微文化传播导致的社会冲突如何治理微文化传播导致的社会冲突随着微信、微博以及微电影等传播形式的流行,我们已经迈入一个真正意义的微时代,而相伴而生的微文化也成了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这些传播形式给人们的信息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乐趣,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冲突。2015年1月,新华网、光明网、广东卫视、厦门日报等都以莫让微信成危信为标题,提醒用户谨慎使用微信,防止上当受骗,勿轻信网络谣言。可见,微信是微文化的标志性传播形态,但也是一个社会冲突凸显的区域。而如何治理微文化在传播中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成
2、为政府和传媒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冲突:微文化下呈加剧之势 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微文化传播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冲突。这些冲突的表现形式和演化机制各异,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1.微空间的行为约束失效 在自媒体时代,匿名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网络特性。人们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获取信息,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传递信息。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为网民带来了自由而随性的信息交换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网民一方面可以打消顾虑为决策者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由于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在匿名情况下,其约束
3、机制往往会处于失效状态,一些网民通过伪装身份,肆无忌惮地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非理性行为。比如,一些网民未经证实就制造或转发不实信息,一些网民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制造网络谣言,最终导致网络舆论混乱和失控,甚至影响社会止常秩序。本文由.L.收集整理 在微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通畅,但是舆论管理难度也不断加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一旦失效,微空间就极可能成为社会冲突滋生的温床。 2.对微信息进行把关困难 在微时代,信息传播量进一步增长,信息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真实性把关机
4、制却未能建立,因此不实信息的传播愈发猖獗。在微博上,人们可以随意发布、转发甚至群发信息,一些博主甚至为了炒作自己而制造虚假信息,更有不法分子为了获取利益制造假新闻以混淆视听。 2014年11月18日,立二拆四非法经营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宣判,主犯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一审获刑四年。曾几何时,以立二拆四和秦火火等人为代表的网络推手,在微博上兴风作浪,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以强关系为特征的微信中,无论是好友的加入还是公众账号的关注,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谣言更容易在国内传播,并通
5、过各个节点无限地扩散。 微信息的真实性把关困难所引发的社会冲突已经构成了现实治理困境。微文化语境下,很多人的是非标准会出现动摇,从众效应进一步放大,人们宁愿相信朋友圈中好友的观点,也不愿意相信官方的辟谣声明。而一旦网络舆论失控,就可能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而在这种微文化背景下,政府治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也可能走入误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过于看重或者错误认识网络舆论的代表性,以网民的满意为决策标准,偏离了真实的民意,丢失了决策的科学性,导致了决策错误。 3.管理缺失令社会冲
6、突治理无从下手 由于网络科技发展迅速,全球的网络管理制度和技术都存在缺失和滞后的现象,我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更严重。我国在微文化领域的专门性法规严重缺失,在各种微平台上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泛滥,对用户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其中很多信息甚至混淆视听,导致社会冲突。但是由于管理法规缺失,政府和民众都很难有效抵制它们。 从更深的层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微文化的关系主体,网民、运营商、政府三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网民希望获得自由度高的网络环境,而且充满着猎奇心理;运营商则期望高效地运行和推广自己的网络产品获得
7、利益,甚至有些运营商炒作虚假新闻来获取轰动效应;政府作为治理者,往往很难把握监管力度。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移动终端获取和生产信息逐渐普及,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在当今中国,政府对微博、微信等微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无法有效过滤,往往是事后监管,因此很难及时阻止冲突的发生。微文化的碎片性和扩散性传播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网络谣言的指向目标是政府机构时,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作出的澄清往往缺乏实际说服力。2015年1月18日,有关汉中洒水洗环监设备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被迅速扩散。尽管事后汉中市环保部门辟谣
8、说,工作人员吴某某是在冲洗花草树木、道路洒水降尘过程中,认为监测设备上有灰尘,擅自对监测设备进行冲洗,被广大网友误解。但是这样的辟谣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科学治理:让微平台成阳光平台 近年来,虽然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很多互联网监管法律法规,相关部门也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但是对微文化传播的监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专门的法律体系未有效建立,处理网络违法事件缺乏准确和有力的根据;其次,监管手段单一,依然沿用一禁了之的老方法,违背微文化发展规律;其三,监管重点流于形式,监控乏力;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