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

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

ID:9592752

大小:248.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3

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_第1页
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_第2页
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_第3页
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_第4页
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下册第五次适应性训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

2、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

3、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

4、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

5、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

6、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

7、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